【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4-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4月12日第7版 |
快准狠,“妖刀彭”这样炼成 |
作者:解放日报见习记者 黄杨子
阅读次数:7903
|
年轻时在食堂仓库捉老鼠做血管吻合用三头猪做肝移植手术训练
6年前,瑞金医院引入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普外科主任彭承宏成了首位“吃螃蟹”者。 “看过彭教授手术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快、准、狠。”学生詹茜说,“好似武侠小说里的高手,一招一式不囿于宝典记载,但就是刀刀制胜,用‘妖’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妖刀”是怎么炼成的?彭承宏想了想笑道,“哪有什么妖,多不好听。大概是我从小就动手能力强,手术做久了、多了,自然就好了。” 父母曾分别是部队卫生员与药剂师,“坚决不学医”的念头牢牢占据着青年彭承宏的心。他想参军,做飞行员,想在数理化天地大展身手。然而事不尽人意,1974年夏天,彭承宏响应国家号召,插队下乡。“两年后恢复高考,父母和我都希望能读大学。不过大学最后也没念成,我服从分配去了杭州卫校医学专业。” “渐渐地我发现,医学也挺有意思的。”性格直爽认真的彭承宏说,“每一件事我都想做到最好,读书当然也不例外。” 毕业后,彭承宏分配至桐庐县富春江区中心医院,成为该院的首名外科医生。“当时和几名妇产科医生一起,阑尾、疝气什么都开,麻醉也得自己亲自上,在卫校学到的所有知识都用上了。”此后,在水电十二局职工医院,他一边继续为患者提供全科手术,一边开始做起动物手术操作练习。 凭借一台国产手术显微镜,彭承宏打下了扎实的显微外科基础。时隔多年,在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中,总重量1080克的供肝在彭承宏精细的刀法下,被仔细分为850克与230克两块,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动静脉与胆道系统,挽救了两位患者的生命。 “我告诉学生,人生每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要因为眼下似乎看不到进展就作无用论。”彭承宏说,在紧水滩水电站职工医院的几年里,他的实验动物几乎都是就地取材,于是不仅有老鼠,还有鸡、牛、羊、猪。 彭承宏曾从五官科借来摘除鼻息肉的器械与反光镜,替单位职工家属阉鸡;曾帮助药剂师朋友做牛羊的胆囊造瘘手术引流胆汁;在肝移植手术训练时,他每次手术都用三头猪,一则为供体,一则为受体,另一头充当“血库”。 “外科医生好不好,手术质量非常重要。”彭承宏十分感激在基层医院的这些经历。 “彭教授最绝的是电刀操作,看他切肝就像别人切豆腐,切面特别平整,除了电凝留下的黑点。”学生说,“每次观摩手术时,他背后都站满了人,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刀仿佛在血管外膜上跳舞。” 彭承宏却说:“手术做得漂不漂亮是其次,重要的是有没有做好,能不能把病治愈。” 2004年底,瑞金医院收治一名重症患者,她的消化道几乎完全被息肉充斥,有些甚至发生了癌变,简单切除任一器官都已回天乏术。科室讨论提出,“做病变脏器的成簇移植行不行?” 手术径路在全科通的彭承宏脑中飞快地运转,整台手术历时12小时,术后第一天,患者摘掉了呼吸机;第六天,能自主饮水。 这是亚洲首例多脏器葡萄簇联合移植术,彭承宏说,“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有些自豪。” 6年间,他带领团队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完成复杂肝胆胰腺手术近700余例。其中,有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胆囊癌根治术、全球至今最大样本量的机器人辅助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等。
荐稿人:lry 2016-04-19 执行编辑:lry 2016-04-19 责任编辑:zjy 2016-04-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