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02-0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9年2月6日第2版

读书做人,都只为奉献国家
战争年代冲锋陷阵,和平岁月勤学向上,老兵徐援传递最好家风
作者:*文汇报见习记者 金婉霞 首席记者 许琦敏  阅读次数:10327

徐强兵向记者讲述父亲的经历

徐强兵向记者讲述父亲的经历

 

  “1949年5月17日上午,攻击命令正式下达……当晚,大雨,伸手不见五指,乡村的泥路特别滑,一不小心就要摔倒……扛着几十斤重的机枪,背着满满的炮弹、子弹,一夜之中急行军七十多里。”

  这是老兵徐援日记本中记录下的历史一幕。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当时37岁的徐援是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七团团长,肩负向原上海南汇县以南地区进攻的作战任务。

  今年,适逢上海解放70周年,趁着春节假期,家人再次捧起由徐援军旅日记整理出版的《从军征战记》,重温老人用一生经历所留下的教诲训示。

  徐援的六子徐强兵说,父亲戎马半生,名利和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好好读书,堂堂正正做人,不想非分之事,都只为奉献国家。”这是徐援时常对后代说的话,而宁静致远、简朴无华的家风也在徐家传承下来。

 

  堂堂正正做人:不想非分之事

 

  1912年,徐援出生于原山东省烟台市黄县(后改为龙口市)的农家,自小家境贫寒,早在1939年就去当兵。烽火岁月中,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坚持写日记。前几年,徐强兵和家人把日记整理成一本《从军征战记》。

  “1949年解放上海,我团自攻打浦东以来,连续几日战斗,口粮告罄,大部分战士的衣服都被烧得不成样子……”枪林弹雨的日子塑造了徐援艰苦朴素的性格,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徐家。

  “我有两个姐姐插队去了哈尔滨建设兵团,母亲希望父亲张个口、托个人,将女儿调回身边。”徐强兵回忆,可父亲却不肯:“工人农民的孩子吃得起苦,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行?”

  这是徐援冷漠不近人情?其实,他很爱孩子,下班路上常记得给孩子们带几块糖果。因亲眼见到北方出身的战友不会游泳而命丧南方战场,所以徐援盯着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游泳——意外发生时,这能保命啊!

  徐强兵说:“因为父亲明白,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有时过度膨胀反而会引火烧身。经历过战争的无常,他只希望子女平平安安。”70多岁时,徐援感到老之已至,特地到全国各地探望了散落各处的子女们。一定要亲眼看到他们平安,他的这颗心才真正放下。直到生命的最后,徐援还不忘交待:“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去想非分之事。”

 

  认认真真读书:为祖国做贡献

 

  徐援爱读书,也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徐强兵的记忆里,父亲的房间摆满了书:“父亲读过私塾,还做过私塾老师。他特别爱读史书,下班后还常常给我们讲解古文。”解放后,徐援常常去旧书摊里淘书,无意中淘到了一整套《二十四史》,被他宝贝似地珍藏起来。书页残破,他就耐心地一一贴好,读过的地方写下注脚。

  在徐援的影响下,看书习字也成了徐家的传统。“父亲总让我们把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志向,”徐强兵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最小的妹妹分配工作后,又通过苦读考上了大学,徐援为了奖励女儿,爽快答应每月给她36元的生活补贴——这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在徐援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徐家七个子女大都念了大学,如今有老师、有医生,也有飞行员。

  徐援文革结束后被调到上海冶金所担任顾问,直至离休。为了搞好科研,徐援不断向科研人员请教学习:“白金边是什么?金丝加热体又派什么用?等离子喷涂体呢?”

  “打仗装备不如人,就得付出血泪和生命的代价!”徐强兵说,这是老兵在用另一种方式为中国的强大做贡献。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9年2月6日第2版)

 

 

 

荐稿人:ffy 2019-02-06  执行编辑:ffy 2019-02-06  责任编辑:tmy 2019-02-06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于无声世界,用奋斗发声
下一篇“台上演戏不怕复杂,台下做人只求简单”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