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3-10-2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0月24日第7版

行医60年,珍藏5347篇医疗日记
和患者“肝胆相照”的“小医生”吴金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帅才 范军威;参与采写:周瑾容  阅读次数:3672

image.png

  他潜心研究、攻克肝胆疑难病症,为降低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开创“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破解“肝内手术肝外做”的症结,使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下降至7%;

  他带领团队发明“牛角式灌洗器”等8项国家专利,找出14条入肝手术途径,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肝胆疾病治疗之路;

  73岁时,为了给一名胆道损伤严重患者手术,他在手术台边连续工作24小时47分钟,患者重获新生,他的双腿出血点连成一片,至今未愈。

  如今,83岁的他仍战斗在无影灯下,最多时一天做4台手术,虽然辛苦,却甘之如饴……

  他是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专家吴金术。60年从医生涯,他做了4万多台手术,其中很多是高难度手术,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患者,留下了5347篇医疗笔记。在很多患者眼中,吴金术是与其“肝胆相照”的人,值得一辈子信赖。

  肝胆相照:5347篇医疗笔记背后的生死相依


  很多医生和患者都知道,吴金术家中有“宝藏”。那是他半个多世纪行医的医疗笔记,是他从医生涯的病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这些笔记占据了吴金术书房的大半空间,对他而言,它们比金银财宝更宝贵。

  “5347,这是最新的一篇笔记编号,记录着前天手术时患者谭某某的手术情况。他胆管狭窄,不到8毫米,一直等待着手术时机。”说起收治的患者,吴金术可以准确地报出典型案例患者的姓名、手术时间、手术路径和术后状态。为了更好地进行总结,他会把每个经典案例记录下来,并手绘“肝胆手术图”。

  所有患者中,吴金术印象最深刻的是湖南安乡县的一名患者。她曾经7次辗转就医,到吴金术接手时,已是命悬一线。

  “胡某某,女,肝胆医院二病区29床患者,43岁,2013年5月20日入院,黄疸,伴呕血4年,辗转多地进行了7次手术……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医源性胆道损伤、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收住入院……”记者翻开吴金术关于胡女士的医疗日记,整整4页纸。

  这是吴金术记录最详细的一名患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这是最冒险的一次救治”。患者胡女士是一名农村中年女性,当她被丈夫和当地医院院长送到省人民医院救治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胆道损伤,高烧,肝硬化,多年呕血让身体极其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跑了很多地方,都不敢接。也有医生答应冒一次险,但是我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又放弃了,我担心老婆死在手术台……”面对胡女士丈夫的求助,吴金术没有犹豫,直接收下了胡女士。他知道,如果自己拒绝,这名患者将失去最后一线生机。

  吴金术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体查,结合检查结果,反复完善手术方案。

  优秀的外科医生都有立体思维,他们脑海里能够构思出一个个精良的手术方案。吴金术习惯把头脑里的方案画下来,并一次次进行完善。

  手术当天,吴金术带领5名手术组主力成员,只用了半小时,就为患者进行了脾脏切除和脾肾分流。接下来是漫长的胆道探查、右半肝切除、肝内胆管取石,实施胆肠内引流术……这台手术用于缝合的普通丝线就用了40包,特殊的无损伤小针丝线用了近50包,用止血钳夹血管这样的动作至少上万次。

  这台手术进行了24小时47分钟,73岁的吴金术没有离开手术间半步。直到手术结束,他才下台休息。

  此时,他的手术服湿透了,双腿肿胀,眼睛严重充血。

  手术成功,吴金术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瘫坐在手术室,嚼着护士递过来的一块饼干,却“尝不出味道”,只觉得又累又欣慰。

  患者重获新生。胡女士的丈夫回忆漫长的求医路,泪水再也止不住,“吴医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因为这次手术站立时间太久,吴金术双腿出现多个出血点,连成一片,整个小腿呈深红色,看上去有些触目惊心,吴金术却不以为然。

  “您后悔吗?”记者问,吴金术淡淡一笑,“两个月前,患者还和我联系过,10年过去了,她活得好好的,这是最大的回报。”

  像胡女士这样的案例,吴金术记录了5347个,其中大多数都是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很多经典案例和手术绘图被他编成了外科书,很多外科书中的图示都是他亲自绘制。

  在同事眼中,吴金术敢于为病人冒险,也善于和病人及家属交流。他总是坦诚相告手术风险,却因为无私之心,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信任。

  除了繁重的医疗工作之外,吴金术每天坚持写作3000字医疗日记,已出版20部、共计1450多万字的专著。他还拍摄了5万多张手术照片,制作了1000多部手术影像资料。

  吴金术把这些资料毫无保留传授给同行和后辈,“我是医生,也是老师。要做好老师,就必须先做好一名医生”。

   妙手仁心一甲子:左手临床,右手发明


  “六十年践行一件事,就是做个好医生。”吴金术说。

  时间拨回60年前,1963年6月,23岁的吴金术以优异成绩从湖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沙当医生,但他和女朋友刘曼君(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在填写就业意向时,毅然选择去湘西州做医生。

  “在医学院时,我和同学们经常到湘西劳动,住在农民家里,给他们治流感,普及健康知识。我看到那里很多人缺医少药,心里一直记挂,所以决定去偏远地区历练。”吴金术说。

  作为家中独子,吴金术告别母亲,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湘西州人民医院,一扎根就是13年。在湘西期间,他兼顾教学与临床工作,凭着扎实的外科功底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湘西外科第一把刀”。

  上世纪80年代,胆结石是多发病,却不能得到根治。看到很多基层胆结石病人反复就医,重复手术,还不能解决问题,吴金术十分心痛。“当时,国内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高达72%,病人最多手术次数多达19次。外科手术没办法进肝脏内部,结石取不干净,重复手术率高,病人痛苦。”

  1976年,吴金术调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外科工作。他白天在临床做手术,晚上翻阅文献资料。为掌握国外肝胆外科诊疗的最新动态,他查阅了30多万字的国外文献,翻译了3万字的英文资料。

  他深知胆结石病人重复手术的症结在于“肝内手术肝外做”,如果把肝脏比作屋子,结石比作屋子里的“垃圾”,就像打扫屋子内的垃圾,待在门外总是没办法彻底打扫干净。

  “我决定找到进屋子的方法。”1983年,吴金术成为医院肝胆小组的一员,决定挑战手术禁区。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却从不服输。他带头做动物实验,骑自行车到乡下当“屠夫”,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先后宰杀了32头猪,通过解剖猪肝,终于找到了入肝的8种途径。1983年5月,为了拿到一组重要数据,吴金术和同事整整守在猪栏边一个星期。

  名震全球的“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就这样在猪栏边诞生了。

  “我们把猪肝内的肝管切开,解除它的狭窄情况,形成一个扩大的胆管腔。这个胆管腔像一个脸盆一样,方便结石掉下来、排出去,也防止结石反复发作。”吴金术告诉记者。

  这种技术公布后,质疑不断传来,但执着的吴金术没有退缩。1983年6月,他采用右肋缘下切口,成功为3次胆道手术失败的患者叶小四施行了全国首例“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顺利闯过血管密布的肝门禁区。这一崭新的手术方法,彻底改变了传统肝外取石的手术方式,让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下降至17%。

  上世纪90年代,“吴氏手术式”在全国各地被推广,并逐渐形成了肝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原则:清除胆石、解除狭窄、切除病肝、矫治畸形、通畅引流、保肝保胆。如今,肝胆管结石病再手术率下降至7%。

  在吴金术的带领下,1988年,湖南省人民医院成立肝胆外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已经发展为湖南省肝胆医院,拥有8个病区、500多张病床,年手术量1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肝胆外科中心之一。

  “吴老所做的科学研究都是以临床为中心,以解除患者病痛为宗旨。”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告诉记者,2019年,吴金术获得“中国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迄今为止,他先后获得多囊胆道气囊导管、泵式腹腔引流管、牛角式胆道灌洗器等8项国家专利发明,以及胆道气囊导管在肝肠内引流术后应用、微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研究与应用等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他在肝胆外科领域的多个项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医”诺千金:做一个纯粹的医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回忆当年走上医学之路,吴金术感慨万千:“学医是遵从母亲的意愿。我年少时患上消化道疾病,经过一个医生的救治,才获得健康,母亲对医生感恩不已,一心想让我学医救人。”

  为了让吴金术安心学医,并不富裕的母亲勤俭节约,每月省下几块钱作为吴金术的生活费。她叮嘱吴金术“以后当一个好医生,不可想着赚患者的钱”。

  吴金术牢记母亲的嘱托,60年来一直践行着对母亲的承诺——做一个纯粹的好医生。

  他的家距离医院只有8分钟的距离,为的是“病人有需要能尽快赶到医院”。

  年过八旬的吴金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天需服用降压药。由于长期长时间站立手术,他的膝关节积水严重,站久了腿就疼得厉害。

  “趁现在还跑得动,多到基层走走,为患者解决病痛。”吴金术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曾经为了救治宁乡一名患巨大卵巢瘤腹胀的患者唐女士,吴金术在高温天气跑了4次县医院,为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咨询,他指导宁乡县人民医院医生,不到1个小时便成功切除了20公斤的肿瘤。

  “很多疑难杂症患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需要医生和患者及家属耐心沟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吴金术从来不推诿病人,他的手术病人中,大多数都是经历过多次手术的患者。在这些患者眼中,吴金术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时,唐女士拉着吴金术的手,要给他塞红包。吴金术笑着将红包塞回她手中,并叮嘱她拿这些钱买营养品吃。

  秋日的午后,吴金术和记者告别,他又带着学生匆匆赶往手术室,等着他的还有3台手术。年轻医生高泰龙说,几十年来,吴老的中餐几乎都是在手术室吃。做完手术回来,办公室外面还排着长队,都是慕名而来的病人,他都会一一接待。

  吴金术经常谦虚地称自己为“小医生”。因为他觉得,现代医学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要始终怀有敬畏之心、谦卑之心。

  至于医生的价值,吴金术说,人生漫漫,每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他而言,能够探索肝胆外科的新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就是最大的意义。

  在很多同行的眼中,吴金术的人生轨迹很简单,几乎定格在医院和家“两点一线”。他没有手机,但在手术室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参加应酬,几乎没有休闲活动,病人和学生却随时可以找到他。

  从医60年,吴金术最大的爱好就是手术和记录手术,被患者需要是他最大的满足,“未来十年,希望能够继续在临床一线,救更多人”。

  翻阅吴金术的一本本医疗日记,有一句留在扉页的话,让人印象深刻——“要把每一个外科手术当艺术珍品来对待”。落款人是吴金术。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病人的承诺。

webwxgetmsgimg (1).jpg




荐稿人:lry 2023-10-24  执行编辑:lry 2023-10-24  责任编辑:lxl 2023-11-03

0
 

上一篇海拔3000多米,川藏线夏夜急救4人
下一篇处处都有“兰小草”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