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6-16 【编辑录入:admini

我的老师曹诚英
  阅读次数:21731

吴万和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期间,农学院校友(俱已年届耄耋)谈起我国农学界首位女教授、植物细胞遗传学家曹诚英,无不为之动容,不少人竟至老泪盈眶,难以自已。我作为她的学生,更是时时涌起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曹诚英1931年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后于1934年赴美深造,1937年7月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毕业,随即于“八一三”事变前夕回国,先后在安大、中大、复旦、沈农大等校任遗传学教授。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她在复旦任教,曾偕助教陈兆驹到胡适住处,劝他留在大陆,不要去台湾,胡未听从。1952年院系调整,复旦农学院远迁沈阳,广大师生面临严峻考验。曹教授不顾体弱多病,毅然随院北上。此事曾一度被敌台利用大做文章,对我进行恶意攻击。有的教授因不能适应东北严寒气候,要求调回南方工作;而体质羸弱的曹教授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克服困难,安心坚持在沈农教学第一线。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随后在青岛召开的全国遗传学座谈会,被视为科学界率先实行“双百”方针的典范。从此,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备受压制的摩尔根遗传学派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平等参与自由讨论了。曹教授意气风发,成果迭出,在马铃薯良种繁育的研究和推广领域建树尤多。她是九三学社社员,是年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
     “文革”开始后,曹老师因为昔年曾同胡适有过一段恋情而深受折磨;又由于复旦迁沈农的青年教师同她过从较密,竟被诬为“资产阶级大家庭”,定性为“反革命组织”,曹老师一度被说成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无休止的批判、交代,使她的病体雪上加霜,后来竟至难以起床。万般无奈之下,她不得不于1968年只身回到安徽老家农村,寄居在一远房亲戚家中。生产队悯其孤弱,再三要给她盖房,均遭婉却。曹老师自奉甚俭,却将平生积蓄万余元(那时教授月薪只有二百余元)悉数捐助集体,用于修桥铺路、绿化荒山、改良猪种、马铃薯育种、为幼儿办班、为青年购书、给妇女宣讲时政……她对乡土、对家乡人民的赤忱的爱,使当地百姓感激不已。她病重时,地方派人护送赴沪就医,途中遇无车可乘地段,乡亲们就抬着她走。1973年1月18日,曹诚英教授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曹诚英教授是摩尔根学派遗传学家。摩尔根是基因学说创始人,并发展了染色体遗传学说。1939年出任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的李森科,把自己的论点和概念称为“米丘林遗传学”,而将摩尔根的基因理论说成是“反动的”“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对持不同观点的学派横加排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中国,在“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大气候下,米丘林学派主宰了遗传学领域。1950年春到复旦作学术报告的苏联年轻博士努日金更是不可一世,他对摩尔根学派全盘否定,乱扣帽子。曹诚英教授听了很是气愤,在座谈时就“性别决定”(Sexdetermination)这一摩尔根早年从事的重要研究并成功作出定论的问题面质努日金博士,使他无言以对。1952年从复旦到沈农后,尽管米丘林学派占据遗传学统治地位,但曹教授仍然勇担沈农摩尔根遗传学会副会长职务。她理论基础厚实,特别强调科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她是唯一一位拄着手杖和坐着讲课的老师。当她无力在教室授完计划课程时,就召集学生到家中补讲,其敬业精神有口皆碑。
      在曹诚英教授一生中,胡适占有重要位置。他们是安徽绩溪同乡,曹教授是胡适三嫂之妹,比胡适小十岁多。1923年6至8月,他俩曾在杭州相恋;其后,1936年在美国重逢,1937年在武汉晤面,1949年又在上海再遇(这次竟成永别),时间都很短暂。后来,曹老师终生未嫁。胡适和曹诚英的爱情,确实是一大悲剧。
      胡适已于1962年2月24日在台湾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也是71岁。他的家乡在绩溪县上庄村。访问胡适故居必经旺州村(曹诚英家乡)。村头路旁乱草丛中有一丘孤坟,墓碑刻着“曹诚英先生之墓”。这是她临终前嘱托乡亲埋葬自己的地方。近年随着胡适研究的不断升温,参观胡适故居和凭吊曹诚英先生之墓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曾任复旦中语言系教授的汪静之先生称她为“绩溪才女”,评价其聪明才智远在他本人之上。早在1937年曹诚英教授即已积有大量文稿、日记、信件和纪念品,这些原可裒辑成集,却不幸由于战乱和政治运动的缘故而损失殆尽。“文革”期间,曹老师预感大难将临,特将全部私人资料委托汪静之先生收藏,并切嘱只限汪氏夫妇二人可看,待她死后“必须”全部烧掉。(汪静之先生也是绩溪人,和曹诚英老师原是青梅竹马知音。汪夫人符菉漪女士则是曹老师当年在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同窗挚友,曹老师又是他俩婚姻的介绍人和促成人,他们三人终生保持着最亲密互信的关系。)曹老师去世后,汪先生几经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执行了曹老师的遗嘱,忍痛将其文稿焚毁,只摘抄了少量片断幸存下来。今录其词一首如下:
              虞美人  答汝华(1943.6.19蓝楼)
        鱼沉雁断经时久,未悉平安否?万千心事寄无门,此去若能相见说他听。
        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廿年孤苦月华知,一似栖霞楼外数星时。
      这是曹老师为纪念与胡适相恋二十周年而作的,情真意切,凄美动人。论者认为,曹词继承了婉约派的传统,堪与历代名家传世杰作媲美而不逊色,此语似不为过。
      曹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尤为突出和感人。她既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品学兼优,又十分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二十多年如一日,她从未间断对病弱和贫困学生的爱心资助。当年复旦的康复楼,是患肺结核病学生的集中处所,这里常常见到曹老师的身影。今年82岁的钟孝谨校友(农艺系1947级),说起六十年前住康复楼期间受到曹老师慈母般关爱的往事,不禁潸然泪下。1952年隆冬,我读沈农大三时,在中国医科大学医院做外科手术发生重大意外。曹老师不顾体弱,冒着零下二三十度严寒,特地到医院探望。不料当日病房因故不让接见。曹老师无奈之下,只好留下两听玻璃瓶装的克宁全脂奶粉和十个很大很大的橙子(这对曹老师来说,分量真够重的了)以及数行情真意切、令我毕生难忘的文字——万和同学:
       ……你在病中定会想念母亲。你有什么要母亲做的事,就让我来给你做吧……
                                                           珮声即日
      我出院返校后,曹老师为了让我早日康复,少耽误功课,再三要我住到她家中调养,我婉却了。数月之后,她让人买了一只哨子,亲手系上红带给了我,嘱我“不要急于打篮球,顶多只能吹吹哨子,当当裁判”。这种兼含母爱的师生情,时过五十五年,至今清晰如昨,我将永远铭感不忘。
                       (全文转摘自2008年4月27日《文汇报》)

   荐稿人:120

0
 

上一篇美国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细节与民族素质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评论内容: 这种真贽的感情特别对于学生是一种最伟大无私的爱,永存人间!!!

    2013-07-28 18:45:33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