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平凡的人,他们与我们从事相似的工作,过着相似的生活,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这又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在普通的工作生活中,坚守内心信念,践行美好道德,其善行操守,堪当楷模。
模范未必都超凡入圣,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些身边的模范人物,用信念、用言语、用行动、用实绩,维护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主流的道德要求。他们可信、可亲、可敬,促人见贤思齐。
道德并不遥远,善念萌动是人性本能,但要使之化育为普遍的道德,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我们坚决反对那些嘲讽、反叛、解构和消融主流道德的错误思想言行;另一方面,更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培育城市精神,宣传身边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挥榜样的力量。还要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涵养美德的文化土壤。
道德还需要制度法规的呵护。要落实奖惩机制和社会政策,使群众的嘉言善行得到回报,使违反公序良俗的歪风邪气受到抵制,激浊扬清,为美好道德的蔚然成风,提供制度保障。让我们共同来营造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营造清新健康的社会环境。
本报讯 (记者 缪毅容)“全上海都为你们感动,我们都要向你们学习!”市委书记韩正昨天下午会见了杨兆顺、周传金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韩正说,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支撑,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道德楷模的榜样精神,营造全社会尊重先进、尊重模范、学习榜样的良好氛围,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市领导李希、徐麟、尹弘参加会见。
韩正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国道德模范和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表示衷心祝贺和崇高敬意。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的力量是引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城市和谐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道德的力量每时每刻每地无处不在。各位模范在自己的岗位上从平凡小事做起,坚持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成就了不平凡的事迹,为我们这座城市增添友善关爱、彰显公平正义,体现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让全市人民感动,全市人民都要向你们学习。上海的城市精神,需要每一位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积累和不懈努力来体现。衷心希望各位模范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道德楷模的榜样精神。
杨兆顺说,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是一次深受教育的过程,各位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令人感动,值得自己认真学习,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自己的岗位上,进一步发挥好示范作用。周传金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身边事,获得这样的荣誉,心中十分感动,自己一定要以其他模范为榜样,把工作做得更好。
本报讯 (记者 朱珉迕)“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座谈会”昨天下午举行。市委副书记、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李希出席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委副主任徐麟主持座谈会。李希指出,要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精神品质,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大力倡导实干圆梦的价值追求、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一身正气的精神品格、爱心奉献的高尚情操,高扬社会主义道德旗帜。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学习宣传,突出道德践行,激发蕴涵在人民群众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提升城市精气神,增强发展新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执着前行。他同时强调,尊重和关爱先进典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关怀送到他们每个人的心坎上。
座谈会上,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上海银大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员工周传金,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获得者、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徐小平,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院长杨晓燕,第三届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上海东方广播公司东方都市频率主持人梦晓,以及市教卫党委、市总工会、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情系小区居民 不忘党员本色
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 杨兆顺
说实话,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社区工作者,和很多同行一样,每天在做着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事,但是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这些荣誉,决不是我杨兆顺一个人的,它属于培养教育我的各级党组织,属于多年来和我一起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同事们,属于紫藤苑小区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可爱可敬的居民们。
全国道德模范的称号,对我而言既是一份极高的褒奖,更是一份莫大的激励和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我时时刻刻都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一份尽责之念。我一定会珍惜荣誉,把感恩、尽责的信念化为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尽心竭力做到“三个始终”。
一是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你是谁。”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誉,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两湾一宅”贫苦人家的孩子,紫藤苑小区的很多居民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我永远记得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居委会干部,成长在基层、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我之所以能在紫藤苑小区一做就是十几年,无怨无悔,就是因为我和这里的百姓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感情。群众有需要,我不去,谁去?再难办的事,也当自家事,再难弄的人,也是自家人。为群众做事,理应说话算数;为群众服务,就该一干到底。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承诺。
身为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更应该具备一诺千金的道德情怀。我们老家有句老话,锅不热,饼不靠。只要你给群众一分爱,群众就会给你十分情。只要我们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支持我们,配合我们,理解我们。说实话,我已经离不开紫藤苑,离不开这里的百姓,我的根就在这里。能为紫藤苑的居民群众服务,是我一生的福分!
二是始终把与时俱进装在心里。社区是居民的家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解决好社区里的小事,就是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打基础。长期的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感悟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才有活力,社区管理工作才有生机。
大家都说我点子多,实际上,在紫藤苑工作的这些年,面对一些困难问题时,自己也曾心虚过。打铁先得自身硬。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社区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光靠有感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本领。今后我将继续和同事们一道,不断探索和丰富管用、实用、有用的社区管理工作法,用新的媒介、新的手段、新的方法,更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如果上能为组织分点忧,下能为居民做点事,能把别人说“难弄”的地方弄好,我就觉着自己活着有价值!
三是始终把党员本色记在心中。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上世纪七十年代进了上棉二厂,凭着优秀的工作成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代后期,因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我下岗了。我摆过小摊、打过短工,甚至做过苦力,生活很不安定。当时,我决心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是个男人,要担得起我的家。得知团市委举办“社区管理培训班”,就去报名了。可按照条件,我已经超龄了。关键时刻,是组织帮助了我,让我这个超龄的人也参加了培训,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组织帮我从落魄中挣脱出来,认真工作就是我的本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忠于党的事业,保持党员本色,是我坚定的追求。当掌声多了,鲜花多了,赞扬多了,能否继续保持党员的本色,对我来说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我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固步自封。我要始终与小区的居民群众打成一片,串百家门、知百家需、办百家事、暖百家心、得百家情,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同时,我还要切实履行道德模范的责任,带头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作为本市“中国梦”主题群众性基层宣讲团的成员,我要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讲给更多干部群众听,与他们分享道德财富,共建精神家园。
继续当好人 坚持做好事
上海银大贵金属经营有限公司 周传金
我是一个普通的“90后”新上海人。2012年的8月29日,对我而言是非常普通的一天,我也做了一件自己觉得非常普通的事。那天中午,我刚会见完客户,准备到地铁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乘地铁回公司。刚走入进站大厅,就看到一个男青年紧跟在两个女孩身后,贴得很近。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一起的;但再转头看时,只见那个男青年正从一个女孩的双肩包里偷出了一部手机,而两个女孩完全没有察觉。那时候,我就像是一种本能反应,来不及所想,就一个箭步冲了上去,一把拎住小偷的衣服领子,一边向周围喊“抓小偷!”
后来,很多人问我,在冲上去那一刻,你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真的不容许你还有时间有什么想法,完全就是本能反应,就是觉得必须马上制服这个小偷。所以,人就一下子冲了出去,一把抓住他,并一个劲地把他往旁边的地铁站务窗口拉,并向工作人员呼喊。
就在这个时候,小偷突然从包里掏出了一把刀,猛地向我的左手砍过来。一共两刀,血就涌了出来。一刀砍在了大拇指、虎口处,一刀砍在了手腕动脉附近。因为血是喷出来的,我一下子就觉得手用不上力气了,整条手臂也不自觉地垂了下来,眼前也是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后来,因为手腕肌腱被割断了,左手在医院里缝了22针。
也有人问我,假设当时你看到小偷手里有刀,知道可能发生危险,你还会选择奋不顾身冲出去吗?我的回答就是“会!肯定会!”作为一个普通市民,作为一个年轻人,只要遇上这种突发的不平事,见义勇为都是义不容辞应该做的事。
后来,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想起父母和老师一直教育我们的话,男人要有担当,见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挺身而出,乐于助人。这些道理一直深深扎根在我脑子里。所以,冲上去抓小偷,就是一种理所当然,就是每一个热血青年应该有的正义和血气,做好人,做好事,这是一辈子的担当。
从地铁里被砍伤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受到了身边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一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社会的爱心就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那一天,在地铁站里,站务员马上对我的伤口进行急救包扎,一位站务员和两个女孩又跟着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住院期间,许多领导同志来看我,还帮助从未出过远门的妈妈来到了我身边。那个失主女孩小徐,在医院第一时间就为我垫付了1万元的治疗费用。当我说要还给她时,她几次拒绝,后来通过几方面和她联系,她才接受。解放军411医院不仅精心救治我的手伤,还免去了我所有的治疗费。许多上海市民纷纷赶来看望我。有一个家长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来看我,还有一个老爷爷、几个老大姐,都非常关心我,让我保重身体。我在浦东单位的领导、同事也经常到医院来照顾我,公司还将我聘为终身员工。今年9月,我又在上海一家整形外科医院接受免费的激光祛疤治疗……
我常常觉得,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而党和组织却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和褒奖,这一次又获得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我深知这样的礼遇,其实并非仅仅赋予我个人,它还代表着一个社会人心的向善和温暖的正气。借这个机会,我要代表我和父母家人,向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上海!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之间互相传达的那种真善美。等我的伤势完全康复后,我还要回到上海工作。经过了这件事,我真的觉得上海这个城市很美好,不仅城市建设美丽,这里的人真的很好。
这样的温暖,也让我深深觉得,人再渺小,也不能失去内心的正气,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和好事,值得去信仰和追求。这次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继续当好人,坚持做好事!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因为我觉得,人,不能一时做好事,而要长久做好事;人,不能一时做好人,而要一世做好人。
因为坚持,才有了希望
上海爱好儿童康复中心院长 杨晓燕
2005年9月,我个人出资创办了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早期康复培训服务。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创办“爱好”?因为我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
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我对儿子充满了期望,他的每一丝变化,每一点成长我都用心记录下来。然而初为人母的幸福没有持续多久,儿子2岁9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乍一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如同五雷轰顶,医生跟我说这是一个伴随终身的疾病,我问医生接下来我应该怎么做时,他的回答很干脆:再生一个吧!
作为母亲,我不愿意放弃。我带儿子四处求医,带他接受康复训练。然而,在当时的上海,还找不到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儿子求学总是被拒。那时我真的很难过,为什么我的宝贝,就不能有正常的生活!在陪伴儿子做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同病相怜的家庭,深刻感受着他们与我一样,爱的那么无助与无奈。我想,能不能为儿子和他的自闭症同伴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能不能为这些有相同困扰的家庭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支撑的平台?
2005年9月,上海爱好成立了。取名“爱好”,寓意“因为有爱,所以会好”。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道路却充满艰辛。每每遇到困难,我就对自己说:“养育一名自闭症孩子,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只要坚持不懈,孩子总会有好转的一刻。”这样的信念,支撑我坚强下去。我也用同样的信念,鼓舞着同病相怜的家长,帮助他们去寻找孩子身上每个细微的优点。
记得有一次我带孩子坐飞机去外地,考虑了很久还是事先告诉空乘我孩子的情况。但没想到乘务员听后马上就说:原来是星星的孩子,妈妈辛苦了。整个飞行途中,孩子哭闹的时候,乘务人员总是报以微笑,而且飞机上没有一个乘客对我投来异样的眼神。这件事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但对我而言会铭记一辈子。你的一个眼神,一句最简单的话都会带给我们最大的鼓舞。而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坦然对待自闭症这个问题,怎么去要求社会的宽容?
经过系统康复训练,孩子们可以去上幼儿园、普通小学、辅读学校学习了,这让很多家长欢欣雀跃。然而,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一位母亲却哭了。她说,以前心里有底,每天可以来到“爱好”,老师们都了解孩子的情况,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向老师们倾诉;但跨出了这个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能否正常地接纳自闭症的孩子。我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我需要更努力地去做一些事情,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和关注自闭症群体,接纳和包容他们。社会才是最大的康复中心。
2012年4月,我们发起了“爱让星空蓝起来”之“蓝丝带行动”。一个月内,共有25000辆各类车辆参与了蓝丝带的传递。同时我们充分运用新媒体,在微博、论坛推广“蓝丝带”行动,制作微电影和公益宣传片,影响人群达到十几万。蓝丝带行动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2013年4月的蓝丝带行动,在市交港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7万余辆出租车、公交车、私家车,260艘各类船舶和地铁九号线,都参与了蓝丝带的传递。一条条飘扬的蓝丝带,让我和其他自闭症患儿的家长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再次坚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从创办“爱好”之日起,我一直尝试着推进“融合教育”,让患自闭症的孩子能够和普通孩子一起交流、沟通,最终真正融入社会。去年8月,我们成为上海首家与普通幼儿园正式建立合作关系的自闭症康复机构,“爱好”的孩子可以跟普通幼儿园的孩子一起游戏、学习、运动,学会分享和等待,学会表达和沟通。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家长们带着自己的自闭症孩子出去的时候不再有障碍。我会继续努力,和更多的社会人士一起,推动创建一个平等、包容的社会环境,让自闭症群体共享蓝天和欢乐。
上天给了我们折翼天使,我们就用爱做他们的翅膀,我坚信没有爱到达不了的地方。
中国工人有力量
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 徐小平
我和汽车的情结源于我的父亲,他曾是一位出色的汽车维修工人,小时候我就梦想着能像父亲一样与汽车、与设备打交道,做一个给汽车设备看毛病的人。1989年3月,已经工作了12年的我无意间看到上海大众招聘维修工人的广告。经过应聘考试,我最终成为18位录取者中的一位,开始了我追逐梦想的历程。
记得第一次走进上海大众发动机厂,我就被一个个老外、一排排洋设备、一块块外文铭牌懵住了。我明白:在这里工作,就是“与世界对话”。既然是对话,就要先过语言关!于是,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学徒出身、已经30岁的我,开始了艰难的德语学习。
10年时间里,我学听了100多盒德语磁带、阅读了30多本德语书籍、背诵了1000多篇德语文章,用坏了5个录音机。2001年,我通过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德语翻译的考核,可以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德语,特别是和汽车设备制造维护有关的专业语言。
如果说学习德语是“与世界对话”的“钥匙”,那么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则是“与世界对话”的“底气”。
1992年我被派往德国接受技能培训,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接触德国技术,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先进制造。在日后的创新实践中,我努力将东西方文化合二为一,结合西方的科学规范发挥我们中国人灵活求变的优势。激光技术在现代加工生产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可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线上还是个新鲜事。我向德国专家讨教激光对焦的调整方法,学了两个月,总觉得现行方法不太好。我又问外国专家:能否利用可见光源进行对焦操作?专家回答我不行。带着疑问,我开始了探索,从自学激光理论开始,到走访激光专家,我自行设计和搭建试验台,终于一项新的可见光对焦技术诞生了,还获得了发明专利。当德国人向我购买这项技术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真的可以超越技术权威。
电主轴是数控加工中心的核心部件,国外设备供应商在这方面长期对我们采取技术封锁,我们手上除了有一张写着高出一般零件几十倍的价格清单外,其他一无所有。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探索,我和同事们终于实现了电主轴的自主维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当德国商人对我说愿意与我们合作的时候,我心想,我们已经赶上他们了。
我和同事们历经艰辛,培养了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2年底,我们的预防维修比例已达到83.05%,成为德国大众集团动力总成工厂在全球范围内设备利用率最高的工厂。那一道道外国人没有跨过去的坎,我们中国工人跨过去了!
当荣誉和光环向我纷至沓来之时,人们似乎都会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的回答很简单:一靠学习,二靠坚守,三靠梦想。
学习是成就梦想的唯一途径。围绕工作来学习是我长期不变的原则,我工作了36年,上了31年的夜校,如今53岁的我仍然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
坚守是圆梦的强大基石。今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开拓者和奠基人饶斌诞辰100周年。1987年,这位中国一汽、二汽的首任厂长,在一次大会上动情地说:“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实现中国一代汽车人的轿车梦!”一个月后,他就倒在指导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的岗位上。老一代汽车人如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守?
人一定要有梦想,那才有追梦的动力。我当学徒的时候,一直梦想着哪天能超过师傅;当我走进上海大众,看到德国专家对先进设备那种驾驭能力的时候,我又想什么时候能超过德国专家;我参观了德国设备制造公司后,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造出这样的机器啊?36年来,我终于赶上了师傅,解决了德国专家没能解决的问题,还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而当一个人的努力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同,当一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强盛、民族崛起的梦想联系在一起时,个人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我幸福,我是汽车人!我骄傲,我是中国汽车人!
梦想与力量从这里启航
上海东方广播公司东方都市广播频率节目主持人 梦晓
有人说广播人就是靠声音、故事来感动人、启迪人、温暖人,我和禁毒工作结缘,就源于一次听众来电。
1997年,我在主持《相伴到黎明》节目时,接到了一位吸毒者母亲打来的电话:她年近三十岁的儿子,因为沾染上了毒品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要钱买毒品,曾经很孝顺的他甚至将年迈的老父亲打伤在地……黑夜中那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多年后想起依然让人心酸。
2007年底,当台里领导要求大家策划新的节目时,“做一套全国首创的禁毒节目”的设想便应运而生。而当时上海社科院艾滋病研究专家夏国美老师的一段话,更坚定了我做这个选题的决心。她说,艾滋病传染和蔓延的途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毒品吸食者。于是,在那个冬天,作为一个传媒人的使命感如火焰般燃烧着我: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毒品的危害,也让那些曾经误入深潭的人多一个回头是岸的平台!
这就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周播禁毒节目《禁毒先锋》的缘起。开播5年来,我和节目组的同事们吃了不少“苦”。可每当想到,如果我们的节目能让一个迷途者产生想要回头的冲动,如果能通过节目的及时互动,会给一个迷失者改变他一生的机会,那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9年底的一天,一位听众在节目中发来短信,称自己不慎染上毒瘾,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也为了自己的未来不受影响,23岁的东北男生选择了在崇明租住的房屋内自行戒毒。脱毒阶段的不良反应让他痛苦不堪,他需要帮助却又不愿意求助常规机构。那段时间,只要是我直播的节目,我都会在电波中呼唤和鼓励这个男生,并要求他允许我去看望他,承诺会为他保守秘密。五天后,男生终于同意我去看望他。我立即驱车赶往崇明,可当我赶到时,男生又犹豫了。我说:“没关系,我既然来了就等得起。”男生看着我在车里待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相信我是只身一人来看望他的。当他鼓足勇气站在我面前,憋了许久突然哭着说:“你真的是我姐姐,我好想妈妈。”就这样,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帮助男生度过了最初的生理戒断期,顺利返回了家乡。
对吸毒者群体,人们可能还有些恐惧心理。也有人问我,别人躲都躲不及,你还自己送上门去。我只是想,我是个媒体人,要有媒体人的精神和责任,要有媒体人的光荣与梦想。既然吸毒者群体是一个大家还有误解、需要关注的群体,我就有责任去搭建起桥梁。
长期的禁毒志愿工作,使我注意到普通百姓对禁毒知识教育的缺失。我们节目组和听众禁毒志愿者服务队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花了近十个月,积聚大家的智慧和爱心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集宣传、解析、防范技巧于一体的《禁毒宝典》,被公安部领导和专业人士赞誉为最实用的禁毒宣传手册。这些年,我们的听众志愿者们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在办公楼、居民社区、地铁公交甚至外出旅游时,自发传递和分发了近十万册《禁毒宝典》,年轻的志愿者还在《禁毒宝典》上加盖了“请在阅读后,传递给另一个人一起分享”的印章,使许多毫无禁毒、防毒意识的老百姓,开始有了防患意识。
在本职工作之外,我考取了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节目中和节目下尽可能地帮助吸毒人员和他们的家庭;到上海提篮桥监狱、未成年人犯监狱等监管场所兼职狱外心理辅导员,并在上海监狱报上拥有和大墙人员沟通的窗口——“梦晓信箱”……我希望通过自己和伙伴们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母亲不要在深夜垂泪,让那些曾经犯过错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力量,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毒品的危害和增加拒毒力,更盼望《禁毒先锋》这档节目因为毒品的消亡而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过我深信,只要每个人都能怀揣梦想,尽己力小步徐行,就一定能够聚沙成塔;只要每个人都能守住心中那份向上的信念和永不气馁的执著,就一定可以汇聚成一个无悔的人生。
荐稿人:xscclf 2013-10-08 执行编辑: lxl 2013-10-08 责任编辑:lry 2013-10-08
图编:109 2013-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