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01-07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9年1月4日第8版 |
“一本书”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 |
作者:别敦荣
阅读次数:6977
|
近年来,一流本科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但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我认为,一流本科教育其实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体验色彩,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在他的教育经历中,没有比它更好的,那就是一流。实际上,一流本科教育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现在的一流本科教育概念,是从一流大学推演出来的。过去,我们谈论最多的是本科教育改革,几十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本科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终极目标就是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当下之所以谈一流本科教育,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迎来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在高度精英化的阶段,本科教育的同质化程度很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数量增加,本科教育层次和类型增加,高度分化,出现了水平差异。此时,谈论一流本科教育,就有了其意义。 一流本科教育未必只有“一流大学”能够提供 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本科教育,但一流本科教育未必只存在于“一流大学”。美国的文理学院中,就有一批提供着一流本科教育。法国也有类似的高校,比如工程师学校,它采取的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贯制,学生来自精英高中,又经过两年预科教育,其中的优秀学生再继续接受工程师学校的三年教育,毕业拿工程师文凭,相当于研究生硕士文凭。在这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一条龙,这些学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 即便是大型综合性大学也不止一种模式。哈佛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模式。哈佛大学分设本科生院和专业学院,本科生院专注于本科生教育,专业学院则主要是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一体化的,所有学院都同时进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从结果来看,最终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的,是一流本科教育。那么,如何衡量一流人才呢?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它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被其他高校或者社会用人部门争抢,这就是“一流”的表现。 除了科研成就一流,如果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是抢手的,就说明中国有了一批一流大学。这一外在表现,可以为本科教育工作提供参照系。 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内在品质,根据我对国内外大学本科教育的考察,需要重视的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英才教育,不是面向大众的。这与传统意义上特定阶层子弟所接受的精英教育不同,一流本科教育是对一流认知能力学生实施的教育,是能力本位的,也可以说是高度竞争性的。 第二,一流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的不同,现在的本科教育已经成了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在很大程度是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基础性教育中,一流本科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打下人生最扎实的基础。 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我国有些顶尖大学的本科教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中山大学的罗俊校长,一上任就撤销了学校的就业处。他说,中山大学本科教育不应该以直接就业为目的,学校不能一年到头学校都在开本科生就业招聘会。从这点来看,这位校长是看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的。 第三,一流本科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综合性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文理学科基础和学术素养。比如,在加州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的120个学分要求中,非专业的教育学分占100分以上。在哈佛大学,本科教育没有实行学分制,而是采用课程门数制度。一名本科生在四年大学教育中要学32门学期课程,一门课的计算标准是每周两课时、持续一学期。在32门学期课程中,有三分之二是非专业性课程,也就是说,它要给予学生范围宽广的学科教育。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难道在专业上一流不行吗?这是教育理念的差别,一流人才的培养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但终身发展不可能把学生局限于某一个专业领域。 举例来说,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科教育很强。它原先只授予理工科学位,人文社科学院的使命是为理工科学生提供大量的人文社科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普林斯顿大学有一年校庆,MIT校长作为嘉宾讲话,他调侃道,很遗憾看到有太多的MIT毕业生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的领导下工作。 原来,20世纪中期,普林斯顿大学也开办了工学院,当时他们就有一个初步认识,即如果像MIT那样办工科,自己一定办不过MIT。所以,普林斯顿大学利用自身文理学科强的优势,在文理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工程师,这样就造就了大批出色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事实证明,普林斯顿毕业生虽然刚开始的适应性比MIT毕业生要弱一些,但慢慢地,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教育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很多毕业生到了总工、领导的位置上,优势就更强了。这个例子说明,当时MIT的本科教育比较专业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是综合化基础上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为普林斯顿大学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一流本科教育不看重眼前的就业,不在于争一日之长短,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现在很多大学也这么说,但实际上做的东西很少有关联性。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在我们的考察中很多大学考虑得比较少,实际做到的更少。现在往往是有什么现实需要,就开一批课程进行教育,这种短期行为可能要特别关注。 “一本书”的大学太多,一流人才在哪里培养 学生毕业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在大学里学过的东西?又有多少老师在教材之外,还指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学习材料超出了教材本身?说实话,很少。 多数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基本只讲一本教材。“一本书”的大学能培养一流人才吗?能够发展一流本科教育吗?教材编出来的时候,它的内容与学术前沿问题已经隔了一段距离。而且,教材内容是有限的,知识领域是无限的,那么多学者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学术文献,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中基本是不涉及的。 曾有一所著名大学基地班的学生想报考我的研究生,请我指导一下看什么书。我说建议去看几本学术专著,她反问我“什么是学术专著”。著名大学基地班的学生,那是国家特别“圈养的”精英人才,她所受的教育在中国当然是一流的,居然问了这样的问题。再联想起“一本书”的大学,也就非常清楚了。 在欧美大学本科生教育中,没有老师课讲完就离开学校,也没有哪所大学的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单纯的听与讲的本科教育离一流本科教育,可能还相差很远。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性,还包括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人的基本素质是在师生交往中形成的。 教育就是交往,课堂要变成师生间的智慧互动 同学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这是学生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同侪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当老师缺位的时候,这种教育可能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因为没有了方向。 在一流欧美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老师办公室的门上都有一个显示牌,说明老师什么时间段在干什么,在办公时间(office hour),学生可以不经预约、直接推门而入,其他时间则需要预约。另外,很多大学在推行书院制改革。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书院制教学中,导师除了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指导,还进行学业指导。现在,我们部分学校的大学生,学业指导都还没人管。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不在于课程体系和结构改革。拿通识教育来说,在我看来,有两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是欧美已经进入第三代通识教育。第一代通识教育是回归古典,向历史要智慧,当时学校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文献都是古典的。第二代通识教育是学科化的,分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基础教育。第三代通识教育既不是古典的也不是学科化,而是以解决复杂性问题为导向的综合教育。通识教育的课程分类和相关课程的开设,也是与之相适应的。二是通识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学生的智慧。通识教育特别重要,它注重人际互动,重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丧失互动关系的通识教育和其他教育没有差别。 教育就是交往,只有在师生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智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中国大学发展一流本科教育有太多事情要做,但其根本就是课堂教学要有实质性改变。 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信息沟通和知识传授,而要把本科生课堂变成一个智慧场域,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要进行智慧的互动。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应当是为了智慧而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是智慧的。这样的教育教学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才能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发展一流本科教育,要做的事情很多,关键是抓住教育的主渠道,即把课堂问题解决好。否则在其他问题上做得再多,几十年下来,成绩可能也十分有限。 (作者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9年1月4日第8版)
荐稿人:ffy 2019-01-04 执行编辑:tmy 2019--01-04 责任编辑:xwf 2019-01-0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