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管彤贤。本报记者 徐瑞哲 摄 不论从飞机上还是轮船上,远远望见的港口,岸边总是数十米高的桥吊;近看,这些“钢铁巨人”身上大多打上了“ZPMC(振华重工)”的标志,从鹿特丹到汉堡港,从旧金山到釜山港,莫不如此。此时,管彤贤总会放声谈笑:“它们是不花钱的中国广告。” 管彤贤,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任总裁,他的港机制造事业从59岁起步,干到77岁退休。曾经排名世界倒数第二的我国港口机械业,在他的手上,超越了美、德、日、韩,跃居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近80%。 这是一个由“中国创造”书写的传奇。
敢做前人从未做的事 1992年,管彤贤还差一年就要光荣退休,却偏偏选择了花甲创业。他由京来沪,初创上海振华,而奇迹不可能一开始就发生。他坦言,直到2000年之前,振华产品基本模仿国外,“既无钱、又无人、更无声誉”,公司在国内外默默无闻,到处“乞求”订单。 半个世纪前,美国人首创了标准化的集装箱和集装箱装卸机械,占据着世界市场60%的份额。作为这块市场的“最后来者”,管彤贤敏感地观察到,贸易全球化、航运国际化、集装箱船大型化,是一条因果链条。集装箱船的箱量从400箱,增至4000箱,再增至1.3万箱,现今最大箱轮的船长已超过3个足球场。而且,集装箱尺寸也从20英尺倍增至40英尺。 当大船靠港离港,万箱云集起落,装卸效率成为最大一关。管彤贤抓住时机,敢想敢干:“现在最先进的设备一次能吊两个20英尺箱子,我们要造一次能吊两个40英尺大箱的岸桥起重机。”许多同事、同行很是一惊:狮子大开口? 管彤贤坚信创新没有不可能,“双40尺”成了振华力拼的拳头项目。他白天忙于企业管理种种事务,晚上就住公司安排的套间;忙到8点才吃晚饭,饭后又到研发人员中,一个个技术难点攻下来。前后整整五年,总共几千张图纸,光机械材料就换了七八次。机械办公室主任山建国说:“当初研制‘双40尺’,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但只要跟管总一汇报,我们又来了信心。” 首创的上海振华“双40尺”一炮打响,同时起吊80吨,效率提高至少50%,令日、美、韩同行望洋兴叹。至今,这种每台价值千万美元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全球销量达282台,成为各地新建码头的首选。管彤贤得意地笑道:“对 ‘双40尺’抱怀疑态度的德国人,最近也开始采购这种高效岸桥。”
不惧召回也不怕“钻洞” 管彤贤20多岁被错打成“右派”,赴北大荒务农10年,务工又10年。迎来改革开放时,管彤贤已告别青春。白山黑水间这段最残酷的岁月,留给他最大的财富就是:任何难关都拼得过去。 创新常有输赢,要“拼”就要不服输。现任振华重工浮吊公司总经理严兵,曾有一件事感觉很对不住管总。他们自行研制的大型浮式吊机,曾因轴承选型不当,使轴承破裂,而当时浮吊已经交货。管彤贤没有对此过多加以责难和推诿,而表现出大将风度:“重大创新难免重大失败,要宽容。” 光说不行,管彤贤还是下了召回浮吊的决心:用船拉回来,几百个轴承统统换装。历经一个月,全新浮吊再次交付,客户不仅满意,还更加信任振华的牌子。“我们就是有总结失败、最终胜利的这一点点本事。”管彤贤说,如今振华设计制造的浮吊产品越造越多、越造越大,全面替代进口产品,不但拥有亚洲最大的4000吨 “臂力”全回转浮吊,还有世界最大的7500吨级海上大力神,比第二名领先了400吨。 创新竞赛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有时在终点线前的一刹那,都可能输掉。当中国制造的港机进军世界各大港口,也总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德国议会对引进振华港机进行讨论;在最扶持民族产品的韩国,振华进港还曾遭遇游行示威……在自有一套规矩的美国港口,管彤贤细细研究日本三井产品被罚3000万美元的反面教材,规避900多条技术和非技术壁垒,最终让300多座振华港机成功登陆美国东西海岸。还有那些天然的壁垒,比如一座座不太高的桥跨,如何让十几层高的吊机通过?“我们学会了让机器变‘矮’,钻过去后再站起来。”管彤贤就是这样自信。
每年都出“世界第一” 站在上海振华长兴岛基地5公里长的深水岸线上,管彤贤眯缝着笑眼,望向已运行三年的环保型自动化码头示范区——那里没有传统码头采用的内燃机驱动方式,而完全通过电驱动来实现水平运输。“这符合低碳减排的发展方向,三五年后将成为全球新建码头和老码头改造的首选。” 18年,管彤贤拼下了地球上76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但他不知疲倦也不知满足,还在港口之外继续打拼。他的视野已放大到大洋彼岸的大型钢构、钢桥市场。由振华制造的美国新海湾大桥钢结构,桥面重达5万吨,支撑在1.3万吨自重的钢塔上,可防八级地震。“2012年,这座塔桥将成为美国西岸标志性建筑,与东岸的自由女神像相媲美——至少200年寿命,又是宣传‘中国创造’的活广告了!” 尽管管彤贤在新码头、新大桥蓝图实现前退休了,但他仍没有停止学习这个变化的世界,也不断创造着新的自我。“我在学电脑呢,电脑的世界是无穷的,用出10%就不得了。”当然,他还是爱读文史哲,眼下尤爱读各地人文地理。 在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国际赛场上,振华人记住了管彤贤的话——“每年都出世界第一”。这种可持续的创新精神根植于企业上下,成为研发团队2295名工程师和数万员工的共性。从他手中撒下的“世界第一”种子,将在他卸任之后开花结果。管彤贤透露说,我们已经开始研发连吊3箱的新一代岸桥,也已经打造起吊重量1.2万吨的更大浮吊…… 责任编辑:lry 2010-03-28 荐稿人:wdl 2010-03-25 执行编辑:wdl 2010-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