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是通信专业。跟大家差不多,大四上半学期就开始投简历,参加各种公司的招聘宣讲。虽然我学的是通信,但早前实习却是在一家跨国快速消费品公司,又有媒体和经济方面的背景。由此,我的求职面也相对广一些,投的公司包括香港地铁、索尼、中国电信、中国银行、宝洁、平安保险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司。回顾这一路,我不敢说实习是盯着一个行业“专一”为好,还是多多尝试“广撒网”稳妥,我感觉态度很重要——实习就是“准工作”。
我毕业那年,和大家一样,半夜在网上做填公司的网申表格、去学校论坛和招聘网站上搜集招聘信息,投了20多家公司,幸运地拿到五六家的面试或笔试通知,也后知后觉地错过了联合利华,中国移动等一些公司的网申时间。
回顾这段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专业知识外,实习经历很重要。一个直观的体验是,在华为的面试中,考官对我在上海移动的实习很感兴趣,追问了不少问题,无形中我争取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时间。在公司看来,这实际是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一个熟悉行业的毕业生或多或少会让考官“放心”。
因此,如果要给后来者一个建议,我觉得要早点找实习,建议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地找实习。实习,就是“准工作”,在实习中你会完全经历几乎真正工作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你会发现实际工作和学校生活完全不同。当然,这并非要成为你荒废学业的理由,相反边学习、边实习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同学会问:怎么找实习?仿佛找实习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实际上,你的同学、朋友、亲友都是你的实习网络。他们往往在不同的单位就职,这就包含了不少实习资源;学校论坛、招聘网站也有实习和兼职信息。另外,你可以组织一个实习资源小组,收集并共享信息,众人拾柴总比个人的成功几率要大。
有人说,找实习资源也不失为一种能力,我觉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交友能力,并且得从大一大二就做有心人。日常生活中,注意扩大自己的社交半径。我们国内大学生有个问题就是社交半径实在太小,中学以前的社交圈就只有父母、老师、同学,到了大学不少人的社交网还是只有老师、同学。我们在与陌生人主动交往能力方面有很大欠缺,这也导致了沟通、理解、表达能力的示弱。
大家也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比如每次坐飞机要认识一个身边的陌生人,每次参加社团活动要新认识两个朋友等,假如你一年主动跟100个人“搭讪”,最后会有20个成为你常联系的朋友,其中有5个人可能给你各种帮助,何乐而不为?
另外,很多同学面对企业提出的“工作经验”的要求,觉得很无奈,“学生哪有什么工作经验啊?”这样想未免狭隘,工作经验未必要去注册公司里坐班,实习也可以是工作经验,参加学生活动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我强烈推荐学生在大学里一定要参加一两个高质量的学生会、社团、协会的活动,而且要在其中担任重要的组织、协调工作。我并不是鼓励大家“争着当官”,我觉得在学生活动里“多折腾”,不失为一种锻炼。公司招聘上老写“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什么是管理能力?其实就是整合资源,不停折腾,把事情搞定的过程。这也是学会合作,与人沟通的过程。最后事情能否搞定不重要,经历这个过程,才是大收获。我感觉,有过学生干部或志愿者领导人经验的同学,在面试官面前一站确实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就是想法更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
推荐人:lry 2011-10-17 执行编辑:lry 2011-10-17 责任编辑:zjy 2011.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