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10-1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1年10月14日第10版

学长学姐求职实录:如何找到“好工作”?
作者:张鹏 等  阅读次数:20790

      被誉为“金九银十”的就业季已经来临,各类公司宣讲会在校园里你方唱罢我登场,高校学子如何从“求学模式”快速调整到“求职模式”?国企、高校、“四大”、“投行”,到底什么才是好工作?师哥师姐的求职故事不一定能许你一份工作,但却能帮你开阔思路。


“二流学校”毕业生如何牵手“四大”?

张鹏

      我不是论坛上的“求职牛人”、“名校学子”。今年6月,我从上海一所普通的民办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大学期间,我曾经误打误撞进入媒体业,没想到如今却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扎了根,找了一份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我的经验是,机会来了我就抓住,就这么简单。


“发帖积极分子”被报社编辑相中

      因为是文科院校,我的学业课程没那么紧凑,四年下来,我有一次挂科,其余课程都是顺顺当当地通过,分数算是中等左右。正因为课程相对轻松,我有充足的时间投身课外活动。在校期间,我曾经担任学校团委组织部部长,从最基层做起,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得老师的信任,同学的认可,也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这让我在日后的实习求职过程获益不少。

      我的实习经历很早,大一时就进入了媒体实习。那时,我是一名篮球爱好者,经常会在互联网上写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帖子。一次,《扬子体育报》“篮霸周刊”的一位编辑看了我的帖子后找到我,邀请我在他们的专栏里撰稿。自此,我便开始了持续一年的撰稿生涯。

      此后几个暑假,我还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做编辑与外宣等实习工作。这一系列实习,让我以为毕业后,留在媒体是水到渠成的。不过,因为大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改变了求职志向,转向一个与我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职业方向——会计。


风云突变,电视台岗位被削

      大四毕业生都知道,最后一个学年开始,就意味着毕业季来临,同时也代表投简历、找工作的日子到了。鉴于我的实习停留在媒体行业,我投递简历的方向就集中于知名公关、广告公司市场方向的职位。此外,出于对金融的些许爱好,我还投递了“四大”和一些咨询公司。我始终觉得,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有目的地投简历是相当重要的。

      其实投简历给“四大”也属偶然。有天晚上,我去复旦找老同学,结果就陪他们去听了“四大”的宣讲会。我知道,“四大”每年招聘启动得都比较早,对它们也有些许崇拜——也清楚“四大”对“名校学子”青睐有加,但宣讲会现场的火爆气氛还是激发了我尝试的勇气。

      不久,我等来了德勤的笔试通知,当时又惊又喜!那份通知树立了我的信心,使我意识到应该为随后的笔试好好准备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如饥似渴地扎进了论坛上“四大”的笔经(笔试经验)资料,也常和老师、学长交谈,寻求经验。

      德勤笔试并不涉及任何专业知识,只限于考察逻辑思维和性格测试,我很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关。也在这时,我的媒体路突然被堵上了——我被通知,原本可以确定留下的职位被削减。当时我的心情很糟糕,但也是这个变故让我感到一份紧迫感,更重视德勤接下来的面试。


文科“小本”在面试中突围

      德勤面试那日,同一房间有8名面试者、2位面试官,大家共同就一个案例讨论,最后每人给出总结陈词。8人中,仅我与另外一个男生是本科,其余6位女生都是硕士,且多为金融相关专业,还不乏海归。说实话,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一个文科生面对一群“精英”,分析着我很陌生、但他们熟悉的商业案例。因此一开始,我这个“小本”(本科生)相当紧张、畏首畏尾,在大家集中讨论开始时,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随着讨论推进,我拼了命地转换角色,调整状态。慢慢地,我开始能够集中精神听大家的讨论内容了。当重新回看案例后我发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一个很有表现欲的同学带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些紧张,才会对这位同学率先的发言和引导纷纷表示赞同。基于文科生对文字的敏感,我开始提出一些与那位同学发言相左的意见。讨论过半时,我打破了那位同学“一人唱戏”的格局,提出了我认为的漏洞。彼时,其余同学也似乎忽然领悟,调转枪头重新讨论起来。我事后想,可能是这个独到角度,给面试官留下了印象。面试官并不一定是要选择表现最闪耀的同学,很多时候是观察大家是否能契合成整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际工作中的每个项目。

      最终,我获得了“四大”的Offer,也决定一门心思投身这个行业。这里并不是想为“四大”说好话,身边有不少同学对“四大”颇有微词,但我的感觉是,认准目标为之努力,在哪里都是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我曾结合自身特点做过一番分析:首先,“四大”工作压力较大,也正因如此,客观上减少了勾心斗角的事,崇尚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其次,CPI见涨,“四大”的初始月薪对本科生而言,算同龄人中的高水准。其三,这样一个世界级公司有完善的员工成长规划,对涉世未深的毕业生迅速成长为职业人,是个不错的平台。


求职感言

      我想把以前实习老师告诉我的话转达给学弟学妹,“大学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光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应是给每个人搭建一个学习的框架,走出大学后的人生应该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教导、没有老师,大家凭借这个框架去汲取必要的知识,来适应社会。”

   此外,我建议学弟学妹,可以适当地走出校园,寻找一些实习。不要在乎上下班的时间多久、给你的补贴少得可怜,因为之后你会发现,实习带给你的视野远比物质重要。



从医学院到投资银行,我的跨专业求职路

郭宇岚

      2003年,我从河北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的六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7年进入研究生阶段,药剂学方向。2009年,我硕士毕业,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的投资银行部,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及兼并收购。

      药学院毕业生进入投行,很多人觉得“未免太跨界”,我想,一份适合的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关乎物质,更重要的是,它决定了你是否快乐。而我,在大学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和方向,也有了此后的职业选择。

      我的叔叔早年在加拿大经营西洋参等中成药的生意,姐姐在一家日本制药企业做药物制剂和辅料业务,受家人影响,我对制药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高考报志愿时,北医药学院在河北只有2个名额,考不上的可能性很大,但我还是很执着地填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六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不服从调剂”。

      运气不错,我就这么来了。

      在校期间,我成绩还算不错,GPA3.7,得过学校最高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入学起,我就加入了医学部学生会,担任过医学部学生会主席、北大学生会副主席。

      起初,我和很多人的想法类似,上大学就是想继续学点东西,日后找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也没想着以后非得做“研究型人才”。而就在学生会期间,我的想法逐渐转变、确立了。

      我在北医、北大的学生会工作了5年,直到研究生一年级正式“退休”。学生会的工作是项目制的,各部门每学期要举办各类活动,上上下下,异常忙碌。那时我发现这种基于项目运作、不重复、工作节奏张弛有度的工作,是我喜欢的。

      在学生会,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外联部负责“拉赞助”,这对我日后的工作选择有很大启发。学生会有很多很好的活动,但苦于两种问题:一是有好的想法,但办不出好的活动,这是项目策划和营销管理问题;另一种是有好的想法,但没有钱,这是融资问题。五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和这两个问题打交道,也渐渐找到了喜欢的工作方式。

      其实,不知自己喜欢何种工作的同学,可参考以下逻辑作一分析。

      企业宏观上分两种,一是以生产和销售有形产品为主要职能的生产型公司,例如制药公司(辉瑞、罗氏、强生)、快速消费品公司(宝洁、玛氏、雀巢);另一种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公司,例如投资银行提供的融资并购证券经纪服务、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等。前者工作有重复性,但工作时间稳定;后者按项目工作,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工作很少重复,但需要快速学习,工作时间不固定,同等情况下收入高于前者。

      我到大四下学期才想明白这些,并基本确定了我的求职方向:“专业服务类公司”,具体说,就是管理咨询公司——也得益于这些公司“不限专业”。

      2008年2月,我投了中金公司当年的暑期实习职位,很快我拿到了实习offer。也是那年夏天,金融危机爆发,雷曼股价瞬间崩盘的那一刻我记忆犹新。彼时,我自知专业不对口,能力有差距,就努力工作,有连续一个月,每天凌晨5点下班、早上9点半上班。要感谢项目上的几位前辈的支持、实习伙伴们的帮助,最后公司经考虑和筛选,在2009年春天发了很少的几个全职offer,我是其中之一。

      大学期间,我的实习经历还有辉瑞制药的企业事务部、普华永道的咨询服务部门、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等。毕业求职阶段,我获得的其他offer还有罗兰贝格和科尔尼(全球前10的美国管理咨询公司)。

      关于“转行求职”的准备,我觉得因人而异,重在方法。从2006年底到拿到中金暑期实习offer,我准备了近两年。

      难得糊涂,无知是福,这绝对是个真理。2007年初,当我明确方向后,无尽的痛苦也开始了。在那之前,作为北医历史上第二个做学生会主席、又拿到最高奖学金的人,我是有资本骄傲的;但那之后,面对未知的经管领域,我仿佛从高峰掉到谷底,一切得从零开始。

      公司的招聘要求不失为一种努力方向。以麦肯锡为例,他们对暑期实习应聘者的4条要求,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写法好像变了,但实质是一样的):

      第一,就读顶尖大学,在校成绩优异(没有变化,对成绩一贯高要求);

      第二,拥有管理咨询公司或500强公司实习经历(现写为“展现初步接触或投入管理顾问职涯的兴趣”,其实是一个意思,毕竟展现兴趣的最好方式就是“我做过”);

      第三,出色的课外活动经历(现写为“具备领导能力”,实质一样,只坐在宿舍、教室里的人,是难以胜任咨询顾问和一切专业服务工作的);

      第四,中英文沟通能力卓越(没有变化,双语能力是所有顶尖公司的要求)。

      这类公司可以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广泛接触国际化商业知识的机会,而你也可以理解,它要求学生在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特别是对非经管专业同学。

      为此,你首先得把本专业知识学好,一个自己专业都学不明白的人,怎么能指望跨专业领域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二,要展现出良好的商业素质和感觉,这需要用实习经历来证明。

      第三,任何一家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都强调领导能力,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你需要领导的不单单是一个团队、客户,更重要的是,领导你自己和你的工作。这要求你具备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抗压能力,成熟的谈吐和沟通技巧,就是“能够倾听他人,并且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让他人接纳你的观点和建议,最后大家一起按计划实现目标”。锻炼这种能力的方法很多,对于在校生,最好的方式是参加学生社团或者是校外NGO,然后从普通成员一直坚持做到你能做的最高位置。

      第四是英语,这太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英语面试,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商务工作语言。即便你不申请留学,好好学英语,考个托福、雅思也很有必要。

      当时的我,除了成绩和社会活动经历之外,英语和实习都是空白。后来一年多,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压力也来了,我只好从零开始恶补,包括利用课余时间读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去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楼抄讲座信息、听讲座,具体做了什么现在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是读了很多的书。此外,为了不让别人质疑我的专业知识,我还努力研究、学习制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尽量让自己从纯粹的理论和学术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在此期间,我还恶补英语,考托福等。

      最后,说说很多同学关心的“找实习”问题,其实实习最初基本是朋友推荐。我的第一份实习在辉瑞,这是因为我在学生会期间,曾参与学生会与辉瑞共同举办控烟宣传活动,此后经校办老师、学生会老师的推荐,我进入这家公司实习。

      2007年,我又苦于找不到第一份咨询公司的实习,在等待、挫败了整整10个月后,我在学生会结识的挚友、清华的一个师兄,将我力荐给了他在罗兰贝格工作的同学。那时,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眼界与能够达到的高度,是由他身边的好友决定的。


求职感言

      我无数次地推荐,在此也不厌其烦地再次推荐:2005年斯坦佛大学毕业典礼上,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的演讲《Stayhungry,Stayfoolish》,铭记在心,你会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还有部电影《三个傻瓜》也推荐大家看,讲述一个追求卓越而不追求成功的故事。一份高薪的工作、一个常春藤盟校的offer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你还没找到真心喜爱的事情,那就继续找下去!



小语种就业,可不只是翻译!

陈芳

      去年,我从上海的一所211院校西班牙语专业毕业,进入了一家能源公司海外驻地的市场销售岗位。很多人纳闷,西班牙语专业岂不是荒废了?其实,社会对于小语种专业都有一个误区,要么觉得小语种就业很吃香,但,具体就业方向?说不清。要么索性觉得小语种就业很窄,能想到的似乎就是翻译。实际上,近年来小语种的就业正在不断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要打开。这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算是个坏消息。

      西班牙语等小语种近年广受追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专业性极强,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在一些大型国企,尽管岗位需求是“销售”,但由于岗位设置在小语种国家,招聘时,他们更亲睐尽管没有销售专业基础,但毕业于小语种专业的应届生。理由很简单:大部分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或者走上工作岗位后一两年补习,但语言不是能在一两年内达到“熟稔”地步的。

      目前,小语种的就业方向基本类似。在上海地区,主要流向国家部委、大型国企事业、领事馆、高校教育系统、外企,或者自由职业(即自由翻译),工作地域有“常年外派”和“常驻国内”两种。

      大多数小语种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如果愿意外派,就业基本不存在问题,尤其是男生,在就业市场上几乎“供不应求”。这与国内企业“对外扩张”的进程有关,近年来,上海地区211院校的小语种应届生,毕业后大多数被华为、中兴、中石油、中石化、中铁等公司录取,这些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尤其是拉美市场,而相比女生,男生在安全指数等方面更有优势。

      客观地说,在拉美国家工作,缺点是生活质量、社会治安可能不及国内,要以付出青春为代价,尤其是对女生。优点是几年内能够获得很大锻炼,公司提供的待遇也相对优渥。

      在国内工作相对稳定,待遇虽然没有外派工作高,但是还是高于高校毕业生的薪资的,有不少毕业生被外交部、国家安全局,各省市外办、新华社等单位录取,这类单位录取门槛高,但相比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竞争,还是比较容易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小语种在全国遍地开花,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比如以往有不少专业素质过硬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从事小语种教育。几年前,小语种毕业生少,本科毕业生也能直接进入高校担任专业教师。但这两年,小语种热度升温,学历门槛也渐长,很多院校都打出硕士甚至博士的招聘要求。

      也有很多希望留在国内的同学选择进入领事馆、商会等,这类工作稳定、社会地位也不低,但一个短板是,这类工作相对发展空间较小。


求职感言

      目前,小语种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相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小,但小语种毕业生也有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在职业规划还有待完善的今天,手握几个offer的小语种毕业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真正喜欢的工作,还是个问题。

   推荐人:lry  2011-10-17  执行编辑:lry 2011-10-17 责任编辑:zjy  2011.10.17

0
 

上一篇实习就是“准工作”
下一篇盲人考生首获自考本科文凭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