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4-23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2-04-23 文汇报第一版

该吃的苦,总是要吃的
作者:樊丽萍  阅读次数:7900

      郭婷进了一家知名外企,岗位在研发中心,不料入职后的好几个月里,总在没完没了地打磨木板、刷油漆……后来她明白了 该吃的苦,总是要吃的

  1年前从华东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时,一家名列世界500强的涂料企业给了她offer,岗位是研发中心化学师。
  “知名外企、专业对口,这研究生算是没白念!”郭婷很开心。4年前本科毕业时,郭婷也曾找工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她瞧得上的那些大企业,没一家瞧得上这个身材娇小的女生。
  但这次郭婷又“失算”了:入职后的好几个月里,她在知名外企研发中心的工作,竟然是“每天戴着"猪鼻子",在实验室里一站四五个小时,没完没了地打磨木板、刷油漆……”

  “猪鼻子”一戴好几个小时
  化工行业瞧不上女生,以前郭婷觉得,这是传统偏见在作祟;工作了,她才明白,女生要“吃这碗饭”,真得吃得起苦,而且该吃的苦,总是要吃的。
  在实验室工作,规矩很多,最初郭婷有点意外。大学里,她也成天泡实验室,可从没有过被牢牢管束的感觉:“溶剂用完,经常随手一放;有的溶剂味道刺鼻,我就戴个医用口罩挡一挡;有的溶剂有毒,光着手就倒,根本没想到过危险……”
  这些“习惯动作”,在企业里都是大忌。入职教育,郭婷听得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安全”,外企非常重视员工的安全保护;这听着很受用,可一上手干活,她发现被“严格保护”的滋味其实不好受。
  不准穿裙子,是要求员工不裸露双腿,以免被不慎溅出的溶剂伤到;同样为了安全,做实验时每个人头部、颈部……身体任何一个部分,都有规定措施作严严实实的保护。郭婷每每“全副武装”“猪鼻子”一戴好几个小时,这种面罩里装着活性炭,摘下后“满脸油光,连呼吸都不顺畅”;防护眼镜、专用手套、白大褂和鞋头装钢板的安全鞋,一样不能少。
  真正让郭婷不爽的,是她的工作体现不出研究生的“价值”。
  到实验室后,郭婷被分在一个研究油漆配方的小组,专门调配木器漆。判断木器漆的好坏,可以用肉眼观察涂在木板上的漆膜,可以用指甲在漆膜上划几下,测试它的抗划伤力,当然更多的技术指标要用专业仪器来测。
  但最初几个月,这些有技术含量的活儿郭婷没资格做,顶头上司给了她几块木板,“先学磨板、刷漆吧,你弄不懂漆的好坏,怎么调配方呢?”
  郭婷开始日复一日伺候一堆木板,用砂纸等工具把木板打磨光滑,然后刷上油漆没完没了,就做这两件事。
  一边磨板,一边看着木屑和粉尘在眼前飞扬。虽然有“猪鼻子”防护,可她总忍不住想:原来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是一头撞进了“粉尘污染”啊。
  还有更吓人的。实验室里不时能闻到一股股刺鼻气味,那是调油漆用的二甲苯等有机溶剂散发出来的。有懂行的朋友听说此事,立即劝她改行:“女生和有机溶剂打交道多了,可能会影响以后生孩子!”
  读化学出身的郭婷,何尝不知道风险。好几次,她动了辞职走人的心思。

  新手,都得先练动手能力
  但郭婷不甘心:“读了7年化学,放弃了、改行了,那我这个硕士学位岂不成了装饰?”
 仔细想,她觉得自己还是喜欢“做技术”。
  在这样的纠结中,郭婷被安排进了一小步,接手做些简单的油漆测试。不过也很呆板,比如针对一种油漆样品,更改配方中一个成分的剂量,然后测试不同剂量产生的不同效果。
  “这种活儿,在国企和民企一般是技术工人干的,大专学历都过剩。”郭婷说,可是他们那儿的研发人员,哪怕是技术高管,都要经常到一线。技术工人在操作,研发人员和高管就在一旁盯着看在他们的概念里,生产和研发应该紧贴着。
  一个漆膜样本,这里起泡了、那里出现凹坑了,老师傅看一眼,能说出毛病可能出在哪里;研发人员不仅要有一样的眼力,还得接着使劲,拿出改良配方的办法来消除瑕疵。但使劲,不只是动脑子上司有一次跟郭婷谈心,言简意赅说出了诀窍:很多改良配方的思路不是想出来的,而要动手做实验,那是在反复的实验中试出来的。
  所以新手,都得先练好动手能力。
  对有机溶剂影响健康这件事,郭婷还是担心,不过渐渐地,她有了新见解:如果调配油漆时尽可能少用有机溶剂,油漆对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就能大大降低。不断改进配方,正是我们这些人的使命呢。
  钻研业务的兴趣,就这么在枯燥的劳作中萌生出来。

  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配方
  “研发研发,失败是正常的;总是成功,就不叫研发了嘛。”入职前,郭婷曾听一些前辈这么说。进了企业,她渐渐了解了“研发”的更多含义。比如,如今“无甲醛”油漆大受消费者追捧。对生产厂家来说,要做到“无甲醛”,技术上一点都不难,考验研发人员的是成本成本高,市场接受不了,研发成果就没用“企业的研发和市场紧密关联,不像学校里偏重技术的创新突破,它是综合性的。另外,因为市场压力,这里对研发失败的"宽容度"是有限的。”
  半年前,郭婷接到一个任务:根据客户的一则投诉,改良一种油漆的配方。这是正儿八经做课题了第一次,郭婷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
  接下了项目才知道,前半年打磨木板、做调配测试,工夫没有白费。但她更发现,凭自己这点对油漆的浅薄认知,要改良配方有难度。
  “以前在大学里做课题,碰到问题就问老师,现在不可能事事问老板。”再说,同事间多少有点竞争,“研发部门这么多人,想崭露头角,得有自己的两把刷子”。
  郭婷找到了对策:“先在网上的专业论坛发帖,向同行业的人请教。调配油漆的专业人士给的答案,才有参考价值。”抓住这些线索,郭婷锁定了几个方案;继而,她转换求教对象,“要了解配方的属性,这些理论问题得查阅国内外期刊和高校的学术文献。”整整6个月后,郭婷调试的新配方获得通过。
  “这是第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油漆配方,真的很有成就感!”郭婷的脸上,洋溢起“做技术”的自信。

荐稿人:zjy  2012.4.23    执行编辑:zjy   2012.4.23   责任编辑:tmy  2012.4.23

0
 

上一篇车间,好大一个家
下一篇青年学生要勇于挑战固有学术范式和学术权威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