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4-20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2-04-20 文汇报第一版

车间,好大一个家
作者: 李雪林  阅读次数:9393

   沪东重机总装车间技术科有20名年轻大学生,岗位都在一线,守着生产中的船用发动机,还不时钻“大家伙”的肚子;而且,这里有大学集体生活的气息

  早上7点半,沪东重机有限公司D3总装车间技术科开始了例行的早会,科长龙林钢问:“昨天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讲一讲。”龙林钢30出头,2001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厂,在科里已算“很资深”。
  徐颖龙第一个有话要讲,他刚进厂3年多。“主机里那根进油管,昨天工人在柴油机运转前没有用塞尺做连接面检查,结果动车前发现漏油。我临时增加了垫片,又做了根管子把它替换掉。我给这个师傅开了张整改单。”
  塞尺是一种检查工具,塞尺塞不进连接面,方是合格。龙林钢闻言马上接口:“主机制造过程是要有节点控制的,老师傅有时可能疏忽。提醒大家,还是要自己拿塞尺塞一下查一查……”
  会毕,20个人分头去各自负责的机器前,一天的工作在总结完前一天的问题后开始。

  必答题:“能吃苦吗?”
  沪东重机主要生产船用发动机,就是轮船的心脏。总装车间技术科负责生产流程中的技术支持,也给质量把关。这帮年轻人是技术蓝领,每天跟一线操作工并肩干活。
  “能吃苦吗?”企业每年到学校招聘,面试中这是一道必答题。从湖北工业大学毕业的女孩夏菊花记得自己当时就说了一个字:“能!”
  究竟要吃哪些苦?进了厂才知道。夏菊花对车间的第一印象是真大啊,头顶上是150吨的吊车,大门就有十几米高。车间两头有门,一头对着厂区,一头打开就能看到黄浦江;门卷上去之后,风就呼呼地穿堂而过。车间里,夏天热、冬天冷。在一线干,不论何时,只要需要就得站到机器跟前,也常常钻机器。
  为什么选这家厂?家在湖北黄石的李一旻是2008年毕业的,说起沪东重机来学校招人,还有点那会儿的兴奋:“就招一个,特有个性!一般单位都招一二十人。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船用柴油机方向,非常对口。”更吸引他的,是沪东重机在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船用内燃机生产厂家。
  同一年,上海姑娘吴珏颖也在回答“能吃苦”后被录用,她说父母支持她到一线工作,“我爸妈下岗了,他们说,企业裁员总从行政岗位开始,一线受影响小。”第一天进车间,走上五层楼高的试车台位,小姑娘紧紧抓住楼梯栏杆,害怕得一刻不敢松手。每天爬上爬下,车间里不可能穿裙子,吴珏颖蛮羡慕总穿漂亮套装的白领。她一年四季就穿春秋、夏、冬三种工作服,每种两套,轮换着穿。她的衣服总是最干净的,因为洗得勤。后来她“想通”了:“听说那些白领每天要为穿什么发愁,我套上工作服就行,方便还省钱。”
  带着对上海的憧憬,带着对国有大企业的向往,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各地高校的毕业生一拨拨加入沪东重机,来到总装车间技术科,加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本地高校的毕业生,这个年轻团队有20名大学生。

  三五年,独当一面
  船用发动机是个大家伙,有四五层楼高。车间里的老师傅们一度很惊讶,很多新进厂的大学生站在发动机前仰头望着,竟然问:“这是什么?”
  这不是你们在大学里学了好几年的东西吗?不认识?人力资源部主任施强最初也笑话过这些大学生,现在已经习以为常:“课堂里教的、学的,难免跟实际脱节,企业在做的新产品,教科书上就没有。当然在大学里更多地是学概念、原理。”进了厂,年轻人得一边学新的,一边把以前学到的东西从记忆里找回来,“温故而知新”。
  1997年从上海电机学院毕业的陆浩,是这个团队里的老大哥,每年来了新大学生,基本由他带,“他们在学校时或许很张扬,但进了厂胆子都很小的。”陆浩说,新人总有适应期。比如有的师傅脾气暴,不爱搭理人,对新来的大学生更是冷淡;船用发动机有上万个零部件,大学生开始认不得几个,有的师傅会有意刁难,在一旁等着看洋相。
  2008年进厂的张艳军说,他们跟厂里几百个操作工人打交道,“打成一片”要有耐心,不过也有“捷径”:“有一次安装柴油机上增减油门的调动轴,这个系统要靠一个轴一个轴连接起来,安装时对角度的要求蛮高,工人搞不好,我能搞好,他就服了……”
  见到孔侃俊的时候,他正从机器的防爆门钻出来,防爆门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他的工作服蹭上了许多黑色油污。这个上海男生自称最喜欢爬进爬出,“里面的问题当然要爬到里面看啰!一台发动机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如果出点问题,坏掉一个零部件可能就是几十上百万。”
  在一线,“凭本事吃饭”、“踏实肯干”、“责任心”等等道理不再抽象,你不懂道理,可能就“后果很严重”,人缘也差。
  船用发动机的平均生产周期是一年,全厂一年也就做150台。技术科实行责任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人负责“盯”一台生产中的机器。“新大学生进来,摸爬滚打三五年,可以独当一面。他们都说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多,所以跳槽的几乎没有。”人力资源部的徐雪刚说。

  在一起,有家的感觉
  这几年,沪东重机年年到外地高校招聘。施强说,这是因为本地大学跟他们企业的“对口率”越来越差。船舶行业分船机、船电、船体三块,如今在大学里,船电这块归到了电力;又因为汽车工业大发展,上海不少高校虽有内燃机专业,但都转向了汽车发动机,而哈尔滨工程大学、湖北理工大学等还保持着船机专业。企业里的人觉得,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本地大学却不再重视船用内燃机,似乎不合适。
  上海房价高,这些年去外地招大学生比以前难些。技术科现在这帮年轻人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正是房价。科长龙林钢2001年来上海,早早买了房,如今那房子的价钱涨了3倍。去年夏菊花、李一旻在离企业不远的同一个小区买了房,沪东重机在浦东大道上,附近房价已是2万多。龙林钢悄悄告诉记者:“外地大学生想在上海买房,要啃老。”徐颖龙还住在公司宿舍,这一阵科长不断催他:“是时候买房了!”小徐总摇头,“还是太贵,再等等看。”
  上海男孩孔侃俊似乎没有买房的烦恼,他住父母家。科里很多人都吃过他女朋友送来的鸡翅。在沪东重机,加班是常有的事,如果第二天船东要来看样,为了确保没问题,当天值班的技术员们总要跟到最后。每逢此时,孔侃俊的女朋友必从虹口赶来,带鸡翅给大家吃。
  这个周末,技术科组织到宁波慈溪旅游,大家各带家属或准家属。前不久,他们一起到一家四星级酒店吃了自助餐。这里有大学集体生活的那种气息“是一种家的感觉,让人舍不得离开。”龙林钢说。

荐稿人:zjy  2012.4.20   执行编辑:zjy  2012.4.20    责任编辑:lry  2012.4.20

0
 

上一篇上班在陆家嘴……的工地
下一篇该吃的苦,总是要吃的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评论内容: 吹牛逼吧

    2012-06-10 08:59:42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