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5-02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2年04月29日新民晚报B1版 |
肖明 愿君光明如太阳 |
作者:江跃中 李艳华
阅读次数:8506
|
唐代诗人李贺《宫娃歌》中有一句:“愿君光明如太阳……”其实,用这句诗来表达肖明对病人的心情和愿望,也蛮贴切的。 肖明是上海闸北区北站医院的眼科主任,上海市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从医20年来,她始终把病人当亲人一样对待,赢得了许许多多病人的赞誉和厚爱。2010年,肖明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她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这位被誉为“光明使者”的医者,有着怎样的仁心?
名字与眼睛“结缘”
肖明的名字中有个“明”字,似乎上天早就“安排”好她今生要与眼睛“结缘”。选择学医,是因为父亲说的一句话:“这在古代就是一门手艺,不管到什么年代都能派上用场。”而最后选择眼科专业,说到底是心底的那份真心喜欢,“做眼科医生,能够为病人带来光明,那是多么神圣的职业啊!”肖明的眼神清澈透亮。为了帮助病人寻求光明,找回光明,肖明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全身心投入治眼、复明事业。 这天是星期三,跟肖明约了下午1时去北站医院采访她,到后才知道,当天是肖明的专家门诊时间,她特别忙,下午1时,她还在接待上午挂号而未看完的病人。等到下午2时多,我们才跟肖明碰上面,她笑容灿烂,声音清脆。一聊才知道,将近下午2时,她才吃上自带的中饭,只花了十分钟,匆匆跟十几个排队等候的下午挂号的门诊病人打了招呼后,才赶过来,并歉意地对我们说:“下面病人等着,只能谈半个小时。”
坚定地选择留下
1992年7月,肖明从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走进名不见经传的北站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医生。肖明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医生。她不满足现状,从提高业务水平做起。先后到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进修学习。1998年,肖明首批入选“上海市区县卫生系统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小百人计划)”。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肖明师从我国著名青光眼专家、博士生导师孙兴怀教授,进行了2年的专题学习和研究。孙兴怀教授低调做人、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品德让肖明耳濡目染,并获益终身。如今,身为主任医师,无论多忙,肖明仍保持每月一天去老师那里学习。 2000年,肖明担任了北站医院眼科主任。那时,医院正面临改革转制,一下子走掉了八十多个“心不定”的业务骨干。当时,也有要好的同事劝她走人。但肖明舍不得离开,“要离开心爱的眼科专业,再也不能给病人看病做手术,可能只能给病人开点眼药水,那将是一件多么失落和痛苦的事情啊!”
屠宰场买来猪眼
为了拓展业务,肖明引进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技术超声乳化手术,当年的就诊量随即大大提升。但她明白,因为请的是外院专家,手术时间和数量都不受自己控制。要真正发展,必须独立开展手术。 她白天忙工作,晚上埋头于手术室做动物眼睛的手术实验。做这种实验,最麻烦的是找货源。肖明经多方打听、联系,才得知郊县的一个屠宰场有新鲜的猪眼可以提供,她急忙赶过去。可那个老板嫌肖明猪眼球买得少,要求她每次至少买30只猪眼球。 当天屠宰后的猪眼角膜是透明的,超过24小时后,角膜就会变得混浊,看不清眼内结构。为了不浪费新鲜的猪眼球,肖明只好下班后连续作战。在显微镜下一步一步地按照正常的手术步骤进行着,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把二三十个猪眼球全做完。做完超乳手术,她还舍不得把猪眼扔掉,换一个切口继续做青光眼等其他手术。做得晚了,她就睡在手术室里……那段时间,她买的猪眼多达数百个。通过不断地苦练和实践,肖明娴熟地掌握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目前已可与聘请的三级医院专家的手术媲美,并顺利获得了“上海市卫生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专项技术的准入证书”。 成功了,肖明没有陶醉,她还想要有自己的特色。她把“青光眼”这一专科作为自己的“特色”来抓。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购置了青光眼视野检查金标准的OCTOPUS101型视野计等相关先进设备,率先在全市开展24小时眼压监测的临床应用。北站医院党委书记刘旭能说起肖明总是眉飞色舞:“她是我们医院的骄傲。”
信任是最大动力
当前的医疗市场中,二级医院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特色专科不多,医患矛盾也比较突出,很多病人对二级医院的医生不信任。肖明也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但她坦然面对,用“将心比心献爱心,以心换心医患亲”的服务理念和态度,争取患者更多的信任。 一位一只眼睛已经失明的青光眼病人找到肖明,检查后发现病人眼压很高,如果不手术,这只眼就会慢慢瞎掉,而手术的话,却有50%的希望复明。当时病人就说了这么一句,“我只有一只眼睛了,我把希望寄托在肖医生手上,我同意开刀,愿意承担后果。”肖明很受感动,她精心准备,走上手术台,挽救了病人仅有的眼睛。 80岁的周老伯,患有严重哮喘,还合并严重心脏病,他的视力每况愈下,日子越来越难过。他先后去过多家市级医院,却都因手术风险太大而被婉拒。经人介绍,他找到肖明。作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眼科完全可以不承担这样大的风险,但看到病人和家属恳切与信任的目光,肖明毅然收下了这个的病人。她和呼吸科、心内科主任一起,制定了完备的个体手术治疗护理方案。当病人术后揭开蒙着的纱布,重新看清这个世界时,激动地拉着肖明的手说:“我还是第一次看清您的模样。” 肖明说:“没有一个医生会存心把自己的作品做坏掉,这样他会彻夜难眠的。只有患者愿意承担风险,医生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样,结果才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心”服务成“品牌”
肖明对待病人的耐心、细心、用心是出了名的。如今,这“三心”服务成了医院的“品牌”。 一位从三级医院转来的病人,因为长长的候诊队伍很有怨气。后在分诊护士的安排下,另外一位医生为他解疑答惑,但他不满意,并向肖明发了条抱怨的短信(大部分病人有肖医生的手机号码)。肖明打电话给病人,认真解释,详细解答,后又当面咨询并为他做了相关检查。终于,病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为先前的抱怨短信表示歉意,还特地编了一条“顺口溜”:“久治眼疾性未清,繁多查验欠耐心,怨发短信引"震惊",入夜失眠伤肖明,大度胸怀发邀信,沟通误解舒双心,主动书条托人情,还替妻女诊眼病,捷径查检"视神经",青光戴帽已基定,从此安心来治病,幸逢聪慧肖医生,顺表歉意难为情……”
愧疚“对不起家人”
肖明很忙。每周三专家门诊,每周五社区门诊,其他时间还要做手术、参加交流、做实验、研究课题,很多工作之余的时间也被用到了病人身上。北站医院院长杨乃明无限感慨:“作为一个妻子、妈妈和医生,她做得最好的是医生!” 肖明已经不记得让多少病人恢复了光明,也记不得曾经有多少个夜晚是在手术室里度过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年幼的儿子叫的最多的不是妈妈,而是爷爷奶奶和爸爸。一天,肖明在家中写一份材料,抬头一看儿子在眼前,就问:怎么还在家里?不是说要去上兴趣班吗?儿子回答:妈妈,我已经上完课回来了!你太不关心我了! 不过,家人对肖明很理解。有时,肖明下班到家都会接到患者的电话,一讲就是大半个小时,等她接完电话再去吃饭,发现饭菜仍旧热气腾腾,原来,婆婆已悄悄将冷掉的饭菜重新热过了。 刚开始独立做手术时,肖明压力很大,常常到家后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闪过手术画面,每当这时,丈夫就会自动“静音”,给她端上一杯睡前牛奶,默默为她加油。他还帮繁忙的妻子照顾起了独居的丈人。面对这些,肖明总喜欢跟丈夫开玩笑说:“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荐稿人:zjy 2012.5.2 执行编辑:zjy 2012.5.2 责任编辑:tmy 2012.5.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