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5-15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2-05-14文汇报第一版 |
好在,自己越长越壮实了 |
作者:钱蓓
阅读次数:7132
|
这个投身现代农业的“80后三人组”,在这片新的土地上栽种过好几棵“秧苗”,每一棵都长得不大,但并不遗憾—— 好在,自己越长越壮实了
这是一个“80后三人组”:张宗益学的是音乐,吴勇搞过婚庆,最年轻的葛颖毕业于农业大学,但专业是国际贸易。 怀揣6000多元启动资金办起农业科技公司的他们,租地种过无公害蔬菜,尝试过有机蔬菜宅配,开过农产品门店,眼下重又专心种菜为食品企业供货……一路试探过来,要问什么最有市场,“可能……还是我们这几个人吧”。
无公害蔬菜,走不进批发市场 葛颖不久前回了趟母校,见到她的人都吃惊不小:这姑娘当真扎进农业了! 葛颖理解他们的惊讶:很多学农的大学生,并不相信这一行里能有多大发展空间,毕业后专业对了口且还能“扛住”的,寥寥可数。 有校友言语间流露出“投奔”的意向,一直想找人的葛颖既高兴又担心:“做农业跟办一般的创业企业不同,在你的学历优势‘起效’之前,先得学会像农民一样劳作——这是认识农业最直观的方式。” 2008年之前,葛颖在一家大型有机农场工作。她和伙伴看好有机农产品的未来,起了自己创业的念头,于是向农场租下10亩地,种菜。 有机蔬菜在种植全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同一块土地,从常规种植改为有机种植,大约需要3年转换期,确保土壤里的农药和化肥残留物全部挥发干净。有机种植对水质等的要求、对技术的要求也都高于常规种植,并且,“有机认证”费用高昂。 考虑到种种负担,他们决定先种无公害蔬菜:“主要种黄瓜,生长周期短,一年两季。” “当时雇了4个工人,我们自己也下地,施肥、打药、采收,什么都干。第一年没赚什么钱,但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菜运到批发市场出售,年轻的面孔引来好奇和不屑的眼神,“买家欺生……一整天都没把菜卖出去,最后只好以很低的价钱清货。” “我们太嫩了。”葛颖很清楚,这需要时间来改变,而每一次“打击”都会让自己更壮实一点,“种过田,就对投入产出比有了精确的了解;卖过菜,就知道有机蔬菜、无公害蔬菜进批发市场是行不通的——成本高、售价高,没有竞争力。” 他们决定改做有机蔬菜宅配。
从宅配到门店,还是扛不住风险 “生活水准提高后,不少人开始在意健康、安全和环保,愿意花2到3倍于常规蔬菜的价格买有机蔬菜,也愿意花钱买配送服务。”葛颖对有机蔬菜宅配很有信心,但他们无力铺展销售架构,因为“太穷了”——手头可支配的现金不过3万。 他们四处借钱,凑足6万元,以1800元的月租在闵行借了房子用作仓储,还花1.9万买了辆二手车做运输,其余则拿来采购有机蔬菜,配送给方圆5公里内的客户。张宗益解释:“我们暂时没能力种有机蔬菜,就从几家熟悉的种植基地购货。” 2008年,有机蔬菜的关注者还不多。“消费潜力是有的,客户需要引导。我们没钱做‘客户教育’,所以订单有限。”很长一段时间内,葛颖的父母都以为她还在原来的公司上班,“根本不敢说自己在做什么,想借钱也不能找亲人伸手。” 山穷水尽时,他们听说了一个做创业扶持的公益机构——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以“有机蔬菜宅配”项目从YBC位于闵行紫竹的办公室申请到了10万元扶持资金,“这是我们创业后见过的最大一笔钱。” 这一次,他们放弃了原来的配送圈,改到高档小区开有机蔬菜门店——既给住宅区做宅配,也借着门店做市场推广。葛颖对当时的忙碌记忆犹新:“我们凭经验采购有机农产品,几乎从不出错,很快在居民间建立起了信誉,门店一度熙熙攘攘,非常火爆。” 2010年,又一重困扰来袭。“一方面,有机产品越来越热门,供货商多起来,但良莠不齐,假货和次品渐渐充斥市场,我们也中过招,导致了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蔬菜价格波动得厉害,小小门店没什么抗风险能力。”为维持生存,他们再次出招应急,在门店引进销售崇明无公害蔬菜和崇明农特产。
“什么都试过的年轻人”,稀缺 葛颖和张宗益为门店忙得焦头烂额时,吴勇身在南汇,坚守着租来的地——自从2008年8月加入团队,他一直是种植技术负责人。 “经历过‘黄瓜困局’,我们觉得必须找到固定客户,这才有出路。”种了2年黄瓜之后,他们因缘际会结识了一家大型速冻食品企业的采购人员,艰难地争取到供货商的资格。 “我们是行业里籍籍无名的小字辈,也没有‘关系’。能赢得订单,还是靠产品。”他们供应的是青菜,用来做速冻水饺馅,吴勇说,对方对品质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要大小均匀、无黄叶、无虫,当天采收、当天送达,每批青菜都需附上农残检测报告,“好在,我们一直在学习种植技术,合作情况不错。” 此后,他们又接到一家美国冰淇淋公司的订单,为之供应做冰淇淋用的草莓。“我们现在一共有50亩地,40亩种青菜,10亩种草莓。最近有大型企业邀请我们供应其他蔬菜,纠结很久,还是放弃了”——原因无他,没地了。 为了全身心做好得来不易的订单,他们决定关闭门店。葛颖带点儿自嘲地说:“这4年多,我们什么都试过了、什么都没有做大,倒是可以写一册‘失败案例集’。” 3人真还考虑过“卖经验”:“接触了那么多农业企业,感觉普遍缺人。农民只知种田,不懂怎么做企业;大学生高喊‘企业化运作’,却放不下架子去了解农业。像我们这样什么都尝试过的年轻人太少了。” 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得到了印证:最近两年,不少大企业找来,想以“让人心跳加速的薪水”聘用他们。不过葛颖说:“我们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我们可以尝试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员,为现代农业输送人才。”
荐稿人:zjy 2012.5.15 执行编辑:zjy 2012.5.15 责任编辑:tmy 2012.5.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