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6-17 【编辑录入:admini】 文章出处:转摘自文汇读书周刊

协和医学院的育人模式
作者:责任编辑: 张青玲  阅读次数:20419

“协和育人模式”的特色之一,在于医学生毕业了,学习之路仍没有终止,更确切地说是终身学习。
      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实行的是临床住院医师制度,每年聘一次。三四年后有机会当上总住院医师。因名额有限,需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聘上。当时的协和医院崇尚先进的西方医院管理理念,包括“完善的招聘制”和“讲求效率的制度化管理”。毕业后在继续完成了三年的助理住院医师后,王季午被聘为内科住院总医师。这是个非常荣耀和锻炼人的职位。在他之前,已有十位担任过这个职位,其中有医学大家张孝骞、钟惠澜、刘士豪、邓家栋、谢少文。
      著名心脏病专家黄宛回忆起在协和的几年经历,深刻的磨难及喜获知识的乐趣兼而有之,“令我四十余年来未能丝毫忘怀”。1986年夏天,和黄宛同一班的1943届协和毕业生再聚。这些老协和人坐在一起,回忆自己的协和生涯,用的题目是“无限依恋忆协和”。在畅叙旧事时,他们提到许多协和的特色,比如上基础课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小测验,临床见习导师制,以及协和传统的教学巡诊和病理讨论会。此外,一个少不了的主题是“激烈的竞争、无情的淘汰”。当时,协和为调剂学生生活,促进同学间的交际,每周六晚请几位教授夫人教跳交际舞。宋鸿钊说:“同学们因功课紧,去的不多,教授夫人便亲自到宿舍邀请。我和几位南方来的同学,因怕功课跟不上,不愿参加,为避免宿舍灯光外露,教授夫人们来叩门邀请,就把桌灯放在储藏间内,把自己关在里面念书。”
      “过去如此,今后也应如此。”对于如何培养医学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英恺最看好的是老协和的育才之道。晚年时,他曾几次将协和医院领导请到家中,探讨老协和的淘汰制、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制、总住院医制。他说过去协和培养十个人,准能出两三个名医、名教授,中国需要“五星级”的名医,需要像协和那样的高质量人才的土壤。
吴英恺读的是沈阳的医学院,毕业后到协和,先实习,后当住院医生。他这样描写一个外省青年眼中的协和:“这里绿瓦顶白栏杆,找人打灯号,见面说英语,行路带小跑,办事死规矩。”初来乍到,每次查房前他都要一个人在厕所里对着镜子背诵病历,改正自己的英语发音。
在上世纪30年代前,中国没有统一的医学名词和医学教材。在办校后近三十年的时间内,协和教师队伍中,外国人占多数,不能用中文教学。除了这些原因外,协和当时认为,只有掌握好英语这一工具,才能学到最前沿的世界医学知识,进行国际交流。当时协和所用的教材、参考书,全是英文。图书馆中的绝大部分书籍和杂志,也是英文的。当时的协和课堂、实验室、病人病历、病房巡诊教学和学术讨论……全部用英文。即使是中国师生间的日常交谈,也用英文。
对于“完全用英文教学”,不断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中国人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流,不应让学生轻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政府曾指示协和要纠正“忽视中文”的倾向。后来学校也决定要中英并重,但直至学校被日寇关闭,这个想法也未能实现。不过,今日的医学生,也许能更深切地理解“英文”对于能否跟上世界医学进展有多重要。虽然不必连病历书写、师生交谈也用英文。一位协和医生,这样描述了林巧稚日后面对新一代医生查房时的情景:“最能让林大夫查房高兴的是陪伴她的高级医师必须有如下两个本领:第一,因为林大夫英语太好了,查房时会经常不自主地说出一些英语来,你必须能准确地、简要地帮助她老人家解释一下;第二,林大夫有时会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汉语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意思,而她又要求非常准确地找出这个词,你必须善于捕捉林大夫的思想脉络和表达方式。”
      惊人的淘汰率,优中选优,随之伴行的是学习紧张和无形的竞争压力,许多毕业生后来在回忆时都有描述,甚至有人用了“磨难”这个词。药理学教授金荫昌在回忆录里说这甚至是一种无谓的紧张:“在协和,对学生的任何要求都是严格的,曾传说有某生因为考试时答错了用药剂量而被留级一年。为了显示课程水平之高,这种操之过严的措施,据传在协和各科之间大有‘你追我赶’的劲头,因而造成学生学习中无谓的紧张。”
      吴阶平回忆说:“学校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从专业学习到言谈举止,都必须一丝不苟。每位教师手中有一份附有照片的学生名单,教师很快就熟识了每个同学。平时的实验报告、读书报告或病历记录,都要求记述准确,书写工整,交教师或上级医生批阅。
      考试制度更加严格,除平时考核笔试之外,有些课程要附加口试。学期终了,教师们要开会,认真评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前途,并决定优秀生、留级生以及淘汰生名单。”而在无形的压力之下,“同学们进取心很强,个个争先,力求学习好,有礼貌,准时,认真,信实可靠。学习再紧张,也注意仪表整齐地出现在教师面前”。
对于那些在“淘汰”中留下来的优秀生,协和的奖励倒也毫不吝惜,以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在医学生一二三年级结束时,每年评选出两名优秀生,免交下一年的学费一百元。每年毕业班中最优秀的学生,还能获一笔高达四百美元的文海奖学金。文海是早年协和医学堂的一位美籍教会医生Walter A.Hawley,他捐出全部财产,作为对协和最优秀毕业生的奖励。1933届的邓家栋,就用这笔奖金还清了上协和的欠债。1929年,林巧稚也是那一届毕业生的“文海奖”获得者。在当时,这笔奖学金相当于一个助理住院医生一年的工资。

荐稿人:109    Cz:109

0
 

上一篇协和成功的主因
下一篇单枪匹马难成好医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