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1-0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 》2014年1月6日第20 版

四个博士高手的探月梦
作者:余建斌 姜 宁 谢 波  阅读次数:5730

   嫦娥三号探访“月宫”,有一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博士团队,他们排星布阵,情牵“嫦娥”,再次开启了筑梦太空的探索之旅。

 

    吴风雷:金牌博士情牵“嫦娥”

 

    北京中心总体室副主任吴风雷,是中心颇具含金量的“金牌博士”。曾经带领团队排险救星、屡建奇功的他,而今又担负起嫦娥三号测控通信指挥部飞控组秘书长的重任。

 

    “嫦娥三号”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可借鉴,没有资料供参考。尤其是对刚刚接手嫦娥任务不到两年的吴风雷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用他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如履薄冰”。

 

    一切从零开始。吴风雷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小学生,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只要是有关嫦娥的会,无论大小他都要参加;只要是有关嫦娥的文件,不分系统他都要认真研究。几个月下来,他就把任务状态摸了个门清。

 

    两年的“嫦娥”时光,吴风雷的生活进入另外一种状态:基本没有了双休日。每天晚上通常12点才回家;遇到问题,就得深夜1点回家。“选择了航天事业,等于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了不休息”。他说。

 

    李立春:为月球车画“地图”

 

    月球车对月面的地形条件要求非常的苛刻,如果不能给它准备一份准确的“地图”,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就像是我们平时开车需要使用电子地图一样,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同样需要‘地图’。”北京中心李立春博士形象地解释。他就是那个为月球车画“地图”的人。

 

    李立春要在10多分钟内,完成对十余组图像的分析处理,并且要快速还原出月貌,对图像处理软件的可靠性、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李立春夜以继日地进行软件开发,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研制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图像接收分析处理系列软件,实现了巡视器在月球上行走时能看得见,还能测得准。完成这些,他并没有满足,“万一月球车在月球遇到障碍怎么办?受到干扰怎么办?”,这是他预想并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又开拓性的提出了视觉系统自标定方案。

 

    韩松涛:深空测量“魔术手”

 

    接收处理38万公里之外传回的探测数据,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来说还是第一次,数据处理分析主岗的韩松涛博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的工作是整个飞控工作的最前端,每一个数据的处理都至关重要。”韩博士说。深空测控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极高,一个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测控任务的失败。

 

    韩松涛夜以继日地工作,那时候根本睡不着,眼一闭,各种数据、方案一股脑儿涌上来。终于,研究出了高精度信号处理和大动态航天器自适应模型重构算法,开发出了北京中心干涉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深空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

 

    海量的数据在他的手中神奇地被一一分解,为此,同事们给他取了个很时尚的别名——“深空测量魔术手”。

 

    王保丰:为月球车打造“眼睛”

 

    “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环境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为科研人员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少数发达国家才具备这种技术,在我国则尚属空白。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落在了视觉导航研究学科带头人——王保丰的肩上。

 

    这个项目的数据处理算法极其复杂,程序量大,数据处理中间结果多,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王保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以精益求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细节。

 

    由7人组成的“视觉导航研究创新团队”, 在王保丰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刻苦攻关,捷报频传。先后突破了月球车相机的精确标定、视觉系统图像匹配等多个难关,为月球车设计了一双视角宽广、明亮的“眼睛”,确保月球车在月球上畅通无阻。

 

荐稿人:xscclf   2014-01-06    执行编辑:xscclf    2014-01-06    责任编辑:lry    2014-01-06

0
 

上一篇不变色的“红苹果”护士
下一篇看“大人物”第一份工作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