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1-2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1月26日第6版

一个中国士兵的价值追求
作者:冯春梅 罗未然 周 锐  阅读次数:5932

1390666909937_1

 

 

芮银超在狭窄的直升机尾梁中检修。 傅 磊摄

 

    全身油污、头发花白、两手老茧,胳膊上满是星星点点的伤疤……当记者在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机降场第一次看到芮银超时,很难将眼前这位“邋遢”战士与官兵口中的“兵王”联系起来。当兵25年,芮银超已经扛上我军士兵的最高军衔——一级军士长。

 

    在陆航部队,特设专业苦累不说,在身份上既不能享受与飞行员一同翱翔蓝天的光环,待遇上也没有额外飞行补助,考学、提干、晋级也有很多限制。很多战士在选择专业时,都不太愿意选择特设专业。而芮银超,一干就是25年。

 

    自 信

 

    这些飞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25年前,作为某陆航团招收的第一批新兵,芮银超一边看着停机坪上的几架老旧直升机,一边听着老兵的介绍,心中感到无比惆怅。“我一定要驾驭这些铁疙瘩。”芮银超暗下决心。

 

    “一年站、两年看,三年围着转,四年磕磕绊,五年才玩得转。”这句机务岗位上的顺口溜,形象阐释了机务专业学习的不易。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芮银超来说,电工学、高等数学、逻辑电路等业务知识都如同“天书”一般。笨鸟先飞,他就采用最笨的办法,先把教材读一遍,再抄一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就请教学问高的战友。一尺多厚的资料被芮银超翻得破旧不堪,书中重难点内容分别用红、黄、蓝笔标注。为了把直升机的电气和仪表搞清楚,芮银超把8平方米左右的电路图全背记下来,再默画下来对照修正。

 

    十年磨剑。2002年10月,部队引进一种新型直升机。为检验高原飞行效果,部队提出在西藏试飞要求。由于飞机还没正式交接,我方决定将试飞直升机分解拆散后运到西藏。芮银超负责协助俄罗斯人员组装这架直升机。组装过程中,俄方专家的一系列刁难并没有难倒芮银超,他全都一一娴熟地安装完毕。就这样,一次次,他以精湛的技艺让外国专家记住了一名中国士兵的名字——芮银超。

 

    如今,芮银超所在部队从最初的9架直升机已列装百余架战机,从以前的单一机型变成现在的多种机型,从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到如今的独立自主研发。前两年,他所在的部队也由陆航团扩编为陆航旅……25年,芮银超最初翘首以盼的梦想全部变成了现实。

 

    感 恩

 

    走近芮银超,发现他的工作枯燥得令人乏味:每天反复地检查直升机内外的30多项仪表设备,每次都要写10多页的工作笔记。寒来暑往,单调、劳累的机务工作,让芮银超从风华正茂变成了满头白发,但他仍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2003年底,送别离队战友后,芮银超惘然若失:特设专业最多就干到四级军士长,明年他也得走了。“必须得为部队做些什么!”芮银超将以前写下的工作心得、记录的故障笔记统统找了出来,一本一本过,逐条逐条筛,将故障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整理,并附上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初稿出炉后,芮银超把它拿给分管机务的副团长把关。2004年3月,副团长去北京开会,随手把芮银超撰写的《某型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带到了北京。

 

    “太好了,就是它!马上通知他来负责编书!”当时,陆航部正准备编发相关教材,几名陆航部首长细心翻看后,欣喜若狂。芮银超受命乘机赶赴北京,成了全军陆航教材编写组里最年轻、唯一的士兵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挑灯夜战,当500多页的书稿编写完成时,芮银超的体重下降了10多斤。最终,他的书稿全票通过鉴定会,以标准教材的形式配发到了全军陆航部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一名普通的飞机修理工变身“兵专家”,而且还被作为尖子人才破格晋转为特设专业第一个五期士官,陆航部队专门因他增设特设专业高级士官的编制。

 

   荐稿人:xscclf    2014-01-26    执行编辑:lry    2014-01-26    责任编辑:tmy  2014.1.26

0
 

上一篇“在压力下坚守科学精神”
下一篇30岁同济大学博士借助传感器完成创业“跳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