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02-19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9日14 版 |
李剑 剪出多彩人生 |
作者:本报记者 朱磊
阅读次数:7104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第四代传人李剑
“我感觉人生就像翻山,没有哪条路是平坦的。”留着短发的李剑呵呵笑着,看起来像个刚出校园的学生。这个1985年出生的姑娘,在很多人眼里是成功和幸运的: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短短三年已拥有一个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公司。
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
“这个孩子,跟我一样,倔得很。”伏兆娥慈爱地看着李剑,轻轻地说。作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回乡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伏兆娥既做餐饮生意,又要兼顾剪纸艺术,她和爱人都一直没有时间好好照顾子女,甚至忙的时候,还需要孩子们拿起剪刀,和她一起做剪纸。
“从小自立,也没什么不好。”李剑伏在母亲的肩头笑道。
李剑在第一次高考失败后,一个人扛着行李跑到固原市住校复读,考上大学后,揣着3000元和录取通知书,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再找家里要过一分钱。“其实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够自主独立到什么程度。”李剑说。
大学里,李剑一面勤工俭学,一面体验着各种角色:社团、学生干部、辅导员,甚至在大二时尝试做起小生意,挣了一万多元,让同学羡慕不已。然而大三时,由于英语分数不够,她错过了保研的资格,倔脾气又来了,大四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在考研上,并瞄准了对口专业最好的学校,每天泡在图书馆。但最后仍然因为几分之差,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当时真有挫败感,觉得自己这么努力,却没有收获。”李剑感叹。
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创业,摆在面前的几条路,李剑选择了最让同学瞠目的创业,项目则是她最熟悉的行业——剪纸。
“儿时陪着母亲创作剪纸的过程,现在仍然历历在目,在大学学习广告,考研,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回乡创业,把剪纸发扬光大。所以即便考研不成功,还是要干。”原来,早在学生时期,她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曲曲折折的路径,都是通往一个目的地。
创新,给传统剪纸出路
没有创业经验,没有基础资金,有的只是对于剪纸的热爱和母亲伏兆娥的名气。“不是没考虑过失败,但是不尝试更可惜。”倔强的李剑偏偏要闯一闯。
2009年7月,大学刚刚毕业,李剑便回到家乡,从母亲那借来3万元钱,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可这3万元租了间办公室后,就花光了。
男友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将铺盖直接寄到宁夏,随身带着辛苦打工攒下的4万元钱和李剑一起创业。在当地妇联帮助下,他们申请的YBC创业、宁夏手工工艺资助等项目贷款终于到账。第一个产品——剪纸贺卡正式问世。“最苦的日子挺过来了。”两个年轻人相视一笑。
第一笔单子是300多张贺卡,一个星期内交工,没有工人,李剑号召全家上阵,妈妈、妹妹、小姨,一家人剪了4天,才完成贺卡的剪纸部分。由于印数太少,印刷厂不接活,两人就窝在办公室用打印机打印。正值数九寒天,打印机又出了故障,等到修好机子,完成贺卡,两人连续24小时没合眼。
东西送到顾客那里,顾客提出希望在贺卡上有祝福语,并且第二天就要,两人下午5点一直写到了凌晨4点,虽然累得够呛,但是交单的那一刹那,“感觉好轻松,好兴奋。”李剑哈哈笑着说。
第一年,贺卡只卖出去3000多张,收入不到1万元,公司亏了近10万。“传统的剪纸市场就只能做这么大,要想突破就必须有创新!”在一次去杭州考察的过程中,李剑为杭州丝绸所吸引,“为什么不能做丝绸剪纸画?”打定主意,咬咬牙,李剑批发了4000多元钱的丝绸回家开始尝试,虽然那批丝绸成为了试验品,但是在投入了几万元后,他们成功地将剪纸与丝绸完美融合。这项发明一举拿下“全国妇女手工制品最佳创意奖”。
有了新产品,该如何推销出去?两人用了最笨的办法,背着产品挨家挨户推销,闭门羹吃了无数,却少有成功。总结经验,李剑认为:“宁夏最缺这种有回族文化气息的剪纸产品,应该会很受这些单位的欢迎。”
对准了市场,便找到了门路,新产品果然一炮打响,李剑逐步尝到了创业的甜头:2011年公司总销售额达到370万元,2012年则突破500万元。事业走上了正轨,荣誉接踵而来,银川市政协委员、创业之星……
拯救手工艺术还需市场推广
如今的李剑,不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生意人,而是更愿意做一个文化推广者。
为保证剪纸艺术品的原汁原味,李剑采取“企业+传承人+农户”的经营模式,并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与自治区妇联合作成立“宁夏妇女手工制品协会”,和母亲先后开办30多期手工制品培训班,1000余名妇女因此受益,公司也培养出了稳定的剪纸队伍。
作为回乡剪纸第四代传人,她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剪纸上,还扩展到了整个宁夏的非遗文化发展上。“很多民间的手工艺者,非遗传承人,其实过得很艰难。好的手工艺品由于没有市场推广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一把。”李剑说。在她的发展梦想里,她要建一个回乡民俗文化发展基地,将宁夏的非遗艺术家请进来,教会更多人手艺,让回乡特色手工艺品打响全国。
这个梦想的实现必定充满坎坷。去年以来行情不好,不过李剑却干得更加起劲。“越是不景气,越是有机会,只有更有竞争力和创意的公司才能走到最后。我充满信心。”去年中阿博览会,公司专门针对阿拉伯客人研发出特色阿文回乡剪纸挂历。丝绸配上阿文剪纸祝福和回乡特色的修饰,既有中国特色,又充满异域风情,大受阿拉伯客人好评,目前已经有几个国家的客商表达了合作意向。
不管遭遇多少挫折,这个29岁的小姑娘,似乎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劲。为了自己的回乡文化梦,李剑联系了宁夏艺术职业学院,让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设职业课堂,剪纸、刺绣、布艺、雕刻、非遗产品设计等专业陆续开班。“既是让非遗传承人发挥热量,也是培养文化热爱者和传承者,这样我们未来的产业不就不缺产业工人了吗?”
荐稿人:xscclf 2014-02-19 执行编辑:tmy 2014.2.19 责任编辑:zjy 2014.2.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