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9-18 【编辑录入:admini】 文章出处:2008-8-22《作家文摘》第5版

“日本创造”的秘密
作者:刘迪  阅读次数:21208

  日本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富有创意的社会,“日本制造”在短短几十年里升级到“日本创造”令很多人惊讶。“日本创造”从何而来,对中国来说值得借鉴。

  在日语里,“做东西”这个词与“制造”的意思大不同。这个词更强调动手与经验性,包含不可言传的技术秘诀的意味。日本许多小学和中学都设有“动手”教室。学生可在那里做木工、设计、绘画,甚至做陶器。日本政府和舆论总是呼吁要重视“做东西”的传统,政府还拨出很多预算研究这个问题。为了不让传统丧失,日本甚至建了一所“做东西”大学。

  在日本人看来,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做东西”。他们认为,这种生产是建立在师徒传承、长期现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一位在中日之间做电子元件生意的中国人曾对笔者说,日本人使用的机器国内都有,但是,我们却造不出日本那样精密的元件。日本人“做东西”的传统,本身就存在着对创意的不懈追求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要求。

  日本产业中的创意,不是凭空发明的,而是依靠组织力量、依靠代代传承与积累。在日本公司之中,存在一种集团文化。他们常常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展开充分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上世纪90年代初,丰田公司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关闭了生产线,但没有裁员,而是把富余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出主意,为公司节约开支。有的建议也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但没人会嘲笑这些意见。

在日本,不论学生俱乐部或是产业组织,其创意活动的基础是团体。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不应去做全才,而是要钻研很小的一个部分。日本的专家常常研究一个非常微小的题目,并为此竭其一生。他们个人的想法,往往最后都作为集体智慧表现出来。这种集团智慧,极大地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强调“现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创意的产生。日本企业的研究能力远远超过大学,这不仅是因为企业资金丰厚,更在于企业科研人员的“现场主义”精神。例如,田中耕一在获得诺贝尔奖前,仅是岛津制作所一个普通的技术员。获奖后,他仍然坚持在公司实验室工作。他相信,现场是灵感与创造的源泉。

“现场主义”强调把最好的待遇提供给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日本很多所谓“白领”,其实工资远不如技术专家。日本企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很多仅是高中毕业,但在长期现场实践中,攻克技术难题,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畅销。

 

 


推荐人:178   2008-8-25   Sj:121     Sm:125       Tj:125   2008-9-18

0
 

上一篇“人情世故”的深层解读
下一篇也谈素质教育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