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12-14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对毕业返乡问题的思考
读《我们出去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不再回到家乡吗?》
作者: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 琛  阅读次数:8826

    关于毕业之后何去何从,我已经在心里暗暗考虑过不止数次,也和父母朋友有过交流,大二的我思考这些也许为时尚早,但是据我所知,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偏远城市而在上海求学的同龄人,踏入这片繁华的土地的时候,便思索过同样的问题。文章中向老师求助的选择返乡的同学,有着相似的处境,她的经历,她的心声,以及老师设身处地的回复,引发了我的共鸣与思考。


李琛


    我的家乡是一个县级市,其实就是连七八线城市都算不上的小县城,即便对于到上海不足两年的过着学生生活的我,也能感受到两地物质精神层面的天壤之别。家乡的生活节奏缓慢,家乡的社会也确确实实是熟人社会,甚至在高考填写志愿时,还有父母限制孩子报考远离家乡的学府,这也侧面反映出在他们眼中,在外求学意味着想脱离家乡,毕业返乡工作自然而然成为在外无力支撑自己的体现。就像文中所说,家乡的人们有着对金字塔结构的追求,他们对幸福的判断来自经济层面,在他们眼里,定居国外的人比定居北上广的人优秀,依次便是定居省城、返回家乡。以自己为例,如若在上海求学而返乡生活,便会被“钉在胜利学的羞辱柱上”,风言风语自然会由此而来。爸爸和我说过,他们单位还从来没有招到过985的研究生,显然,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


    那个充满回忆与温情的家乡,是每个人心里无法替代的,我们希望学成后反哺家乡,但当我们接触了更大的世界,也有了不甘于窝在小城一生的志气。随着这份豪情而来的,是能力的不对称,是不得不面对的辛苦操劳,最重要的还有太多不确定性,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灰溜溜逃离北上广。即便如此,选择“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仍是主流,有着来自亲朋熟人的舆论压力,更在于家乡那个关系社会缺乏公平的竞争,家乡的工作环境对年轻人热情的湮没,家乡的物质条件对于子孙后代的影响。乡怨与乡愁并存,是整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陷入的矛盾。


    作为一个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青年,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个人所要面临的抉择。国家发展不平衡是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显然,这与大批的年轻一代涌入北上广直接相关。我的家乡也在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开出的条件也足够优厚,仍旧是抓不住青年才俊们的心。这一现象,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比比皆是,而人才的不平衡将决定了发展难以平衡,发展落后自然留不住人才的脚步,如此循环,问题也愈演愈烈。返乡与否,已经成为“一整个时代的精神窘迫”,不仅是年轻一代,是所有有识之士都应该面对的社会问题。


    再说个人,对于每一个逃离北上广的人,诚如文章所言,“不想留上海和很难留上海,都是实情,没必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将它们对立起来”;对于每一个在外拼搏的人,我也相信家乡在他们心中仍旧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返乡与否,并不是一个客观题,而是主观题,我们需要权衡,却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列举逻辑清晰的多条理由,用与权衡的那杆秤在自己心里,一句我喜欢就可以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旁观者清,当我跳出个人处境,便发现问题好像并不复杂,“对抗或者闯一闯的要害也可能并不在where,而是what或者how”,应该还有when,趁着年轻,用自己喜欢的工作生活方式去过日子,应该是个圆满的答案。但是当我面对选择,却失去了魄力,想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却发现内心根本没有告诉我答案,或者不得不承认,即便是内心的答案,也会受来自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摇摆不定。即便多年以后,很可能为自己做过的选择加上一个“如果”。承担起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才是最好的答案。

 

 

 

荐稿人:xwf 2017-12-14  执行编辑:xwf 2017-12-14  责任编辑:ffy 2017-12-14

1
 

上一篇培育良好家风建设
下一篇读后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