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11-15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同济大学关工委办公室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王佳樱   阅读次数:6565

 mmexport1573738122136.jpg


  记得在这学期的一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播放了一个关于同济土木专业毕业生自愿去广西偏远山区工作的视频——他无惧艰苦条件,把自己的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在实地访谈中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真正的爱国,就是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自己学到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国家,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什么这句话能够打动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早已是同济学子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但在这个视频中,我却比平时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力量。因为他并非喊口号似的纸上谈兵,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真正含义。

  不久后又逢另一个契机,应同济大学新闻台李老师的邀请,在4月12日的晚上,我有幸作为导播助理坐在同济大礼堂的观众席的正中央,在做导播工作的同时,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所作的生动、振奋人心的建设港珠澳大桥主题报告以及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主创人员访谈会。

  朱永灵先生所做的主题报告分为三个方面: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港珠澳大桥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大桥所带来的经验与启示。港珠澳大桥以其施工难度大、建造规模大、建造技术的顶尖而闻名于世,这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倍感自豪。

  他们的奋斗历程令我热血沸腾。随着一张张PPT幻灯片的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世界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且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已申请到454项专利。”

  朱先生面带自信的笑容,自豪地对台下说:“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在经历了超强台风“天鸽”和“山竹”过境,大桥中间的防水板,一块都没有损坏,大桥上的灯杆一根都没有弯曲。”

  全场掌声雷动。

  朱先生在讲到港珠澳大桥所带来的启示时,他表示,要有坚定的信念,强健的身体,勇于奉献和敬畏自然的精神,要懂得感恩。说到“感恩”时,朱永灵向昔日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的恩师们表达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在同济形成的,他的专业基础,也同样是在大学期间打下的。

  作为这一项“超大工程”的负责人之一,朱永灵先生倾注了15年的宝贵时间与心血,经历了六年筹备和九年建设工作,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科学又先进的建设理念。他提到有不少同济校友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朱永灵先生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现了他把理想追求和祖国发展相结合,把才华挥洒在与他血脉相连的祖国大地上的赤诚之心。

  如果你问我港珠澳大桥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不会如百度词条般说出“因为这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因为它对于我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我会这样说:“因为是它,让我真心感受到同济天下的力量,让我想要用知识充盈自己,继而能够和前辈们一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启发我对“爱国”这两个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爱我的祖国”这句直击人心的呐喊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青年想要将心中对祖国的炽热情感表达出来,更需要关注社会和时代需要,向优秀杰出的祖国建设者学习,通过不懈的砥砺奋斗,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国力量。

  在报告结束后,师生们一起在大礼堂观看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主任闫东带领主创团队人员与师生们进行了丰富的现场交流。在《港珠澳大桥》这部纪录电影中,跨越伶仃洋的波澜壮阔,建设者们夜以继日的奋斗坚持,面对一次次崩溃后的不言弃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这部纪录电影带给我最大的冲击点是“真实”,它真实地呈现了在这座“超级工程”的背后所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攻克了重重难关,挑战着极限。影片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智慧与汗水,用人文诗意的角度描绘着他们的奋斗经历,着力塑造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多少个夜晚他们在工作间累到睡着,没休息多久又继续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记得那天晚上我连发了两条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朋友圈,一方面是因为朱永灵先生的讲话内容和视频中的真实画面让我感动至深,另一方面是因为全场时常会响起的整齐又响亮的掌声,当掌声响起时,我会忍不住望向观众席,看到大家齐刷刷专注的目光,这让我越来越爱这个地方。

  如今,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一代,是与新媒体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成长的一代。在我看来,尽管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投身于国家科教事业,但应当至少得有一颗爱国之心,一份民族责任感,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积极去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当下,国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习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断不绝于耳,一些西方媒体仍然在“唱衰”中国。”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时代青年有责任、有使命正确利用好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网络传播途径,传播中国杰出的建设成果,向世界展现一个全面又真实的中国。当我们了解了国家杰出的建设成果后,将这份感动和赞叹传播出去,就可以倡导正面积极的网络舆论,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荐稿人:xwf  2019-11-15  执行编辑:xwf  2019-11-15  责任编辑:ffy 2019-11-15

0
 

上一篇70年的变迁
下一篇“孩子们,全指望着你们了!”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