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9-11-14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70年的变迁 |
作者:软件学院 何冠贤
阅读次数:6332
|
前几天收拾着搬家堆在一起的东西,看到了小时候带过的电子表,又看了看旁边放着的新手表,心中泛起一丝丝复杂的感受,有沧桑也有欣慰。 在我经历的21年里,身边的事物发展飞快,从家家户户织毛衣到品牌纯棉毛衣,从咸鱼白菜到大鱼大肉,从砖墙房子到精美样板房,从摩托车到汽车电动车,这一切与改革开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0年,随便我只有21岁,但是,这21年里,发生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记得二伯跟我说起以前的衣服,我就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40年前,从乡间到城市一片棕、黄、蓝、灰、黑,从乡村人民的棕黄麻衣到城市人民的工农服、中山装,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外国人戏称我们为“蓝蚂蚁”、“灰蚂蚁”。“ 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就是当时人们穿着的真实写照。曾记得,“文革”刚结束时,草绿色军装盛极一时。年轻人以穿上一套军装而自豪。当市场出现一种新型面料,叫“的确凉”也就是涤纶时,人们更是把拥有一件“的确凉”短袖或衬衣作为是“洋气”的象征。有一段时间,男女结婚时的服装流行“的确良”面料的衬衣。纯白色的新郎衬衣,粉红色的新娘礼服,两人并肩站在一起,映衬得又白净又神圣。改革开放唤醒了国人的审美意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着装开始追逐潮流与时尚。从戴蛤蟆镜、穿喇叭裤,到“港裤”、“燕尾服”的流行,随后连体裤、哈伦裤、健美裤、蕾丝裙、中性套装、露脐装的迸发,你方兴罢我登台。而今,男女老少的穿着打扮讲质量看款式追求个性,职场男士蹬皮鞋扎领带西装革履;风衣、卫衣、衬衣、T恤款式多样,评头论足还要讲究名牌;街头姑娘化异妆戴配饰衣着靓丽,鸭舌帽、配饰、短裤、高跟鞋款式多变,风格多样还要重质量。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我们体会到改革开放40年前后的巨大反差。在这服装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服装的设计风格更是五花八门,日新月异。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等风格均可看见。原料应用上面,棉、麻、丝、绒、皮、化纤、各种混纺应有尽有。穿着舒适、触觉柔顺、视觉柔美、突显气质、风格多变等特点成为搭配着装的基本要求。 听我爸妈说,他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腊肉。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平时也就一两块肉就能搭配一两碗饭。“咸鱼白菜”就是当时饮食生活的真实写照。逐渐地,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菜,已经让位于土豆、西红柿、蘑菇和茄子。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式各样的蔬菜水果。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饭票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大鱼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鲜有听闻的鲍鱼和鱼刺,也逐渐成为大部分人的桌上佳肴。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德国猪蹄、法国甜点、韩国烤肉、日本生鲜、美国肯德基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全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都随处可见。到如今,蟹黄、麻辣小龙虾、水煮鱼都是如今的海鲜餐桌文化。但随着层出叠现的作坊背后“黑幕”曝光,让很多人开始管住自己的馋嘴。人们开始呼应自然健康主题,水果蔬菜在人们心里地位越来越重。随着越来越多人把水果蔬菜纳入菜单的必需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绿色食品。同时,“绿色食品”标志应运而生,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认证提供权威保障。在这一趋势下,牛奶作为营养食品的一大主力,发展极为迅速,纯牛奶、低脂牛奶、高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以前人们喜欢买电冰箱储存猪牛羊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有营养的鲜活食品。粮食要吃当天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要吃现宰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健康品质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疾病,怎样搭配食材能够保持身体的能量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还记得从小就住在村子里,做饭都是烧火做,既费时费力,又不安全。每次做饭都需要先把添上水的锅放在炉上,用火柴把干须和细树枝这些易燃物点燃,扔进炉下面的坑中,然后不断把粗柴放入,还要不停地用扇子扇火,好让火燃得更旺一些。可是越扇烟就越多,弄得满屋都乌烟瘴气,呛得人直咳嗽,甚至有些喘不过气来,脸也被烘得红烫。尽管这样,还要坚持做。当饭菜做好时,锅底和天花板也被熏得黑呼呼的,做出来的饭菜还有一股焦味,但是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这样了。不过,那饭焦吃起来很有农家的味道,遗憾的是,现在的电饭煲已经很难做出这样的东西了,也很难做出那样的味道。而且,那火光四溅的场景,特别吸引小时候的我,那是一到煮饭菜的时候,就喜欢围在炉子旁边看,家里人看到我在旁边,就要支开我,说到:走开走开,小心烫到你。 早在二十世纪未,我们的出行一般只能通过自行车或者班车出行,要上趟县城都得早早起来坐上定点班车,因为一天也就那早晚一二趟。平时都是靠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出行,到了2000年以后,摩托车也开始流行了,出门很多人骑上它,马路上“轰隆隆、隆隆、轰隆、突突”的声音随处可听。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人们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汽车的进口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迅速,家里有小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那时还在学校就梦想,我要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同学间还经常调侃:以后发达了,开上小汽车了,看到我推着板车可不要装作不认识喽。到现在,小汽车越来越多,道路很难继续扩展,马路越来越拥挤,停车位越来越少。公交、地铁成为很多人出行的主要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出现了各种打车APP,共亭单车,在这以前谁都想不到的市场,谁想到了,谁就发达了,你看现在使用APP打车出行,的确太方便了,不用像以前一样在街道上不停的走动,不用像以前一样在路口不停的东张西望,寻找出租车,而今只要在手机上点两下,司机就能很快到达你指定的上车位置,属实方便。还有就是近几年爆发增长的共享单车,很多时候有那一两公里,走路浪费时间,打车浪费金钱,不如骑上价格只有公交车一半的共享单车。很多时候,出了地铁或者公交,骑上共享单车,即省时间又快捷方便。 记得以前政治历史老师,喜欢把一些的数据罗列在我们面前,让我体会到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成果。其实我觉得,这些成果,没必要刻意地展现出来,因为,我们每一天,都在体验这样的成果。
荐稿人:xwf 2019-11-14 执行编辑:xwf 2019-11-14 责任编辑:ffy 2019-11-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