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11-11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弱冠而出,不惑不悔
作者:艺术与传媒学院 许芯蕾  阅读次数:5503

许芯蕾.jpg


  重庆巴县迎来了又一个新年,在这里已然工作了近二十年的一家人来到正在举办的灯会中,随着节日的热闹氛围,一起被写进了这张老照片里。


image.png


照片里有位先生,着一身深蓝色行服,气质稳重,犹为突出,这位先生就是当时正值不惑之年的我的爷爷,也是一位今年已79岁的老党员,许德平许老先生。

他不是一位闻名遐迩的研究者、院士、或是教育家,或许只是历史洪流中一颗微微发光的沙砾,但是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了,他都在那,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在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中成为了国家建设的坚固地基中不可缺少、不会消失的一部分。


未及弱冠,远出安徽


我的爷爷17岁那年作为上海知青,响应国家大卖钢铁号召,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家乡,走进了小山区,走进了钢铁企业。他们一批学生刚到马鞍山,走的是两旁水稻田的泥巴路,修铁道得自己先挑石头,烧煤要一筐筐背着去。
  马鞍山钢铁厂前身是日本人在中国留下的四个炼铁的炉,在毛主席视察马鞍山后,确认了“条件很好”,有“丰富的矿石”,可以成为一个“中心的大型炼铁企业”,这就有了我爷爷所在的马鞍山钢铁工厂。
  那时治安不好,没有公安局,马鞍山钢铁工厂又地处劳改所附近,只靠厂内保卫科在维持秩序,这就造成从工厂到宿舍的路段缺少管理,劳改所的犯人会偷跑出来。据我爷爷所说,他们得抢一笔钱渡江逃跑,那时候他在回宿舍路上,听着诡异的风声,分辨不出唰唰的声音是风打在草树上的声音还是有人。当时农民养猪是散养的,猪睡在马路中央,爷爷走在没有路灯的夜路上,经常一脚踢到猪身上,猪就会发出突兀的叫声,他就被吓得赶快跑。
  那一年,我爷爷刚刚18岁,在当时落后的物质生产状况下,早早地成为了建设国家的建设者之一,他们为光秃秃的马鞍山带来了铁路、生产,带来了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无限可能,他们忘记了年仅18的自己,心里只有正在成长的年轻国家的命运。


与西南铝命运相系二十年


  
我父亲出生的前夕,爷爷去往了重庆,在一个封闭的山沟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三线建设工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研发卫星、导弹的重要时期,却不得不面对内忧“一穷二白”、外患“国防建设”的严峻考验,这时,西南铝就应势而生了。
  爷爷可以说是西南铝加工厂的创业者之一,在双手空空的情况下,和一批伙伴们靠着汗水拼搏一步步发展起了这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当时国内第二大有色金属加工厂。“住干打垒、点煤油灯、喝稻田水、走泥水路”[1],用粮食票买粮食还要等卖豆腐人进生活区,没有电视没有自行车,裹着棉袄在山头看露天电影是常态。工厂招工都是招的山沟里的当地人,和外界交往的限制让这里的生活变成了单调的格式。
  责任越大,束缚越大。和外界隔断了交往的西南铝在当时还没有拥有自己的名字,但是有一个特别的代号,人们叫他“112”。父亲回忆起童年去找爷爷的经历,大厂的门口站满了威武的解放军,岗哨的边上就是两门高射炮,爷爷所在的四分厂在山坳里面,有一座分厂甚至完全嵌进了山中,飞机飞来都侦察不到。“112”是军队的企业,许多关键的军用部件都诞生在这里,那时国内有八大“国宝级”设备,西南铝坐拥四大,至今提起3万吨模锻水压机,爷爷奶奶和父亲都是掩盖不住地骄傲与神气。爷爷回忆起来,1984年发生过一件举国欢庆和关注的大事,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成功上天,而这颗“东方红2号”里面关键的一些部件正是他们西南铝生产的,当时厂里还敲锣打鼓,表彰了许多人。

  1969年11月25日,第一块大方铸锭在熔铸车间2号天然气炉鲜亮出炉,我的爷爷身为机械技术人员正在调式和装配工艺设备。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发射成功,我的爷爷正在不分日夜地设计机械设备有关零部件的图纸,以达到顺利地安装和试运行。
  1984年10月7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破土动工,我的爷爷已然成为了车间主任,负责着整个车间的安全生产。
  1987年,西南铝为国家建设的第二十二个年头,不再只是军队企业,我的爷爷也47岁了,他欣慰地看到西南铝从青涩稚嫩走向成熟稳重,看到国家制造业从难以站立到缓步行走,放弃了西南铝四分厂副厂长的位置,将名利置于身后,回到了离家乡最近的地方——江苏。


何为国?何为我?我和祖国70年


  
50年来,西南铝为“东风”、“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新型战机、战舰、国产大飞机等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重点项目提供关键铝合金材料近70万吨[2],但是西南铝的建设者们为这50年的付出远远不是70万吨一个数字所能丈量的,他们付出汗水与热情,也体会岁月和时间的流逝。
  我的爷爷许老先生,这位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将人生最好的30年留在了国家建设的历史里,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也不是家族的传奇佳话,无人问及,爷爷甚至鲜少提起。
  为什么?

  因为“我”“成为”了祖国,祖国成就了“我”。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并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去享乐挥霍的能力和资格,我们的国家正在蹒跚学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但是出现了“我”,以及千千万万个“我”,群众基础扩大了,坚固了,于是制造产业起来了,技术创新开始了,我们的火箭卫星也能上天了。爷爷从未后悔过当年离开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落脚过无人问津的马鞍山,待过封闭隔绝的重庆山沟,最后留在了江苏仪征,走过了祖国的南北,何处不是家?参与了如此多国防航天重点项目,天上人间,何处没有“我”?中国制造强大了,加工业、生产业,科研工作推进了,享受到了日益美好的民众生活,何处没有“国”?
  70年了,我的祖国正在越来越好,今日,我同样愿意付出我的三十年,抛开自己的名利、物质追求,走到祖国真正需要我的地方。

 

资料引用:

[1][2] 黎明勇,李影.风雨兼程 砥砺前行——西南铝50年改革发展绘彩[J].中国有色金属,2015(12):28-33.

 



荐稿人:xwf 2019-11-11  执行编辑:xwf 2019-11-11  责任编辑:ffy 2019-11-11

0
 

上一篇以无悔,致敬中国
下一篇70年的变迁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