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0-08-18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
抗战与抗疫,不同时空下的爱国主义回响 |
——读《抗战中的同济大学》有感 |
作者:口腔医学院 周涛
阅读次数:12129
|
冬去春来,天气渐暖。不知不觉间,已在家度过了几个月。陪伴我的,除了网课与疫情,还有这本《抗战中的同济大学》。 这不是一个可以完全静心学习的时期,尤其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毕竟,窗外的世界正发生着人类历史罕逢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一个闻所未闻的病毒,像一团阴云,从笼罩武汉,到荼毒地球。 这也不是一本可以完全静心阅读的书,尤其是作为一名同济大学的学生。毕竟,它记录与诉说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书中的一个个字,有的像炮弹,在我心中砸出了伤痛;有的像战鼓,在我心中激起了豪迈;更多的则是血泪与汗水的烙印,默默地诉说着那段过去。 在这样的时期阅读这样一本书,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仿佛遥远,又似乎贴近;仿佛是另一个时空的情景回顾,又似乎是身临其境的当下感受;仿佛是相隔八十余年的回望与感慨,又似乎是另一种形式在此时此刻的重现与延续。 我不断地咀嚼着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既沉浸其中,又想溯清它产生的缘由。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不断地在情感层面掘进,试图在心中绘制出历史事件背后的精神脉络。 随着疫情的进展和对抗疫的关注,新冠病毒也仿佛变成了一个棱镜,折射出很多五颜六色的光芒。 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二者不可思议地产生了精神上的共振。 无论是在抗战的历史,还是在当下的抗疫中,同济大学都满怀着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在两个不同的世纪,两个相隔遥远的时代,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回响、舍我其谁的坚定决心和开天辟地的巨大力量。 同济大学的爱国主义情怀,绝非纸上谈兵和夸夸其谈,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用血和泪证明的。 医疗救助上,“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医学院师生先后开办四家救护医院,救治了大量淞沪战场上的受伤将士。“近阅报端,载上海战事爆发,吾校在军事区域内……校中如有救护队之组织,亦请示下,因生不愿离校,愿在学校指导下为国家服务”,是当年爱国师生的真实写照。全面抗战后,医学院张静吾教授组建第五重伤医院,或以医院的形式,或以医疗救护小组的形式,颠沛辗转,救治了无数伤员。 而在此次的抗疫之战中,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请缨上阵,逆行援鄂。他们丢下了家人,不顾惜生命,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险投入到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中。这既是他们对职业责任的坚守,也是同济大学爱国情怀的时代体现。 科研工作上,1941年,同济大学搬至李庄,同济医学院唐哲、李化民、杜公振等教授和年轻的助教邓瑞麟经过全面地实验研究,彻底治愈了当时川南地区危害百姓的流行病“麻脚瘟”,并因此获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而著名的童第周教授,更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自购实验器材,在鱼类实验胚胎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在此次抗疫中,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一直是备受各界关注与期待的。早在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就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等多家单位企业,投入研发新冠mRNA核酸疫苗,并已取得重大突破。同济大学医学院还对新冠病毒在生物学、毒理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和科研成果。 宣传教育上,从1937年同济大学开始不断搬迁开始,地下党员汪珊等不断组织以学生救国会会员为骨干的同济学生战时服务团,组织歌咏队、剧团和宣传队,教唱抗日歌曲,张贴抗战标语、漫画,散发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金华、赣州、昆明等多个地方,都曾留下同济大学各种形式如讲义、戏剧、歌曲等的抗日救亡的声音。而在1944年的李庄,同济大学的学生们更是纷纷投笔从戎,共有364名学生加入抗日军队,为全国院校从军人数之冠。 在此次抗疫中,一方面,同济大学坚定执行党的抗疫方针和路线,发挥高校平台优势,向广大人民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坚定民众信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组织全校学生学习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多种活动。使全校学生,既武装了科学知识,更点燃了爱国之心。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同济大学在抗战与抗疫中还有其他很多异曲同工、交相辉映之处。面对这两次人类的重大灾难,每个人的心中都满怀悲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其背后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肯定与歌颂。 因为,这不仅是过去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现在心中的信仰,更是未来每个中国人的人生指引。 抗战与抗疫,不仅是两次载入史册的战役,更是不同时空下、爱国主义的伟大回响。
荐稿人:关工委办公室 2020-08-18 执行编辑:ffy 2020-08-18 责任编辑:xwf 2020-08-1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