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3-07-27 【编辑录入:xwfgtx】 文章出处:关工委办公室

光荣的传承
作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刘非迟  阅读次数:2846



  月色将近,窗外的霓虹灯在夜幕里闪烁,偶尔传来行人饭后散步的声音,大人们经过一天劳累后在步行道旁的路灯下闲适的聊天,稚童跟在身后,笑声天真而纯粹,打篮球的乒乒乓乓声夹杂在小吃摊的烟火气和奔腾不息的车流中,我合上书页,仿佛听到了这个时代的心脏稳定而持续的搏动声,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从过去传来,向未来迸发。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和财富,也是我们为了后人不断拼搏的理由,而造就这个时代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奋斗不止,将这星星之火的光荣不断传承。


1690291880227239.jpg



  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想起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作《金色的鱼钩》,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期间,一位炊事班长“老班长”带领“我”和另外两位小同志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不畏牺牲,忠于革命的故事。故事里,“老班长”在贫瘠的草地水塘里用自制的鱼钩钓小鱼给伤员充饥,自己则吃着草根就着鱼骨头填饱肚子,最终饿得奄奄一息的“老班长”永远地留在了草地上,而那枚长满红锈的鱼钩却“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想到这里,总会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老班长”在文中的形象,既有父亲般的伟岸沉着,面对无边无涯的草地,从未抱有放弃的念头,冷静沉着地估计形势、艰难求生;同时,又具有革命前辈的关切体贴,深刻明白自己的使命,忠于革命,哪怕是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仍然在关心同志们饿瘦了,哪怕翻遍每一棵草根也要找到补给把革命后辈们带出草地;舍己为人,哪怕临终时小同志送来的最后一碗鱼汤也坚持让别人吃完走出草地,哪怕自己饿到奄奄一息也从没有独自求生的想法。“老班长”只是一名普通的炊事班长,也许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但却仿佛是我难以企及的,有堪称吾辈楷模的革命意志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鱼钩上闪烁着的,是“老班长”金子一样的思想光芒。

  十余年后的今天,在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网站“理想奋斗”栏目里,我仿佛又重新体会到了《金色的鱼钩》一文带给我的震撼。百岁老人白改华,在抗日艰难时期成为了女游击队长,丈夫被日寇折磨致死、孩子夭折,仍在一次次扫荡中坚持保家卫国;两弹元勋陈能宽,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克服重重阻碍奔赴亲中国,在大漠高原埋首25载,只为一声“东方巨响”;爱国作曲家朱践耳,“笔游象牙塔,心系万民情”,一生心怀党、心怀家国,作至诚至真之乐给后人听。他们是战士、是科学家、是艺术家,但他们的身影总是和“老班长”逐渐重合,留给我们一个熠熠生辉的背影,闪耀着革命光芒,铭刻在那枚金色的鱼钩上,在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那枚鱼钩从哪里来呢?我想,可能从蘸着墨水的粽子边上来,从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来,是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是雪山草地上的一枚鱼钩,也是延安窑洞里的一抔黄土;是卢沟桥上夹杂着血和泪的怒吼,是淮海战役运输线上小推车的辙痕,也是渣滓洞里五星红旗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是日记里的“一颗螺丝钉”,是罗布泊的耀眼光芒,也是太空里久久回响的“东方红”。这样的一枚“鱼钩”,从我们的祖辈父辈、师长前人那里,递交给我们,又变成了天宫玉兔、墨子蛟龙,变成了盈车嘉穗的稻田、顶天立地的广厦,也变成了疫情下毅然决然穿戴好的口罩防护服、邕江边准时出现的红马甲、大凉山脱贫攻坚的耕耘者。

  “鱼钩”生锈了吗?并没有,在我们心里始终闪闪发光。“老班长”不在了吗?也没有,只是越来越多的我们在变成他们,在我们的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奋斗属于我们自己的征程。

  天光渐亮,朝阳从天幕一端升起,我望着窗外,一股暖意在心底油然而生,酣睡的城市逐渐苏醒,人们陆陆续续出门去为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奋斗,我手中仿佛紧紧攥着一枚金色的鱼钩,令人安心又催人奋进,旭日初升、朝气蓬勃。

 

 


荐稿人:xwf 2023-07-27 执行编辑:xwf 2023-07-27 责任编辑:ffy 2023-07-27

0
 

上一篇同济大学:学以致用 实干笃行
下一篇学先辈精神,奋斗新征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