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8-25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德技双馨 令人敬佩
《同济学子话恩师》
作者:闵 强  阅读次数:209


朱伯龙教授.jpg

  ——我与朱伯龙教授结缘的故事

  朱伯龙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学专家,同济大学原结构工程学院院长,他在同济大学任教已逾半个世纪。20 世纪 60 年代我在同济读书,就听说朱伯龙是当时同济最年轻的副教授,可惜无缘听他授课。我与朱教授结缘,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当时,朱教授的事业如日中天,他长期致力于建筑结构工程的研究、设计、咨询及教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进并主持了中国第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震模拟震动台在同济大学的建设。先后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及研究报告,编著十几本专著及教材。我从同济毕业后从事结构设计及审核工作,经常翻阅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尤其是朱教授发表的论文专著,给我很大的启迪,我由衷地景仰这位国内结构工程界的泰斗。

  1978 年,我国还没有自己的筒仓规范,在我承担的江西某水泥厂6×800 T 钢丝网水泥筒仓圆锥斗结构设计中,我借鉴苏联的规范及国内贮仓手册,按无矩理论设计,用 6 cm 厚的钢丝网水泥薄壳,取代了通常采用 30 cm 厚的钢筋混凝土厚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该工程于次年竣工投入使用,完全达到设计要求。2 年后,尽管该工程满负荷投产,运行正常,但因为工程设计未按有矩理论核算径向弯矩精确解,引发当地工程界的争议。此外,我根据该工程设计撰写的第一篇薄壳论文在 1980 年《江西建筑》第 4 期发表,但对弹性力学中的有矩精确解,尤其是该工程属借鉴苏联规范以外的力学论证仍心存疑虑。

  朱教授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钢筋混凝土壳体结构的研究,在壳体结构论著中,还出现了以其名字命名的朱伯龙圆柱壳内力系数表。他是国内最早用解析方法编制供实际应用图表的学者。于是,我通过当时校友总会副秘书长丁润令,致函朱伯龙教授求教指导。朱教授很快就给我回信,信中不仅充分肯定了我的结构设计,而且对有关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使我在如何把握圆锥壳有矩精确解的论证方向上茅塞顿开。当时,朱伯龙教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在国内结构工程界享有很高威望。他的教学与科研任务非常繁重,但他对一名未曾谋面的普通同济毕业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教诲,难能可贵,使我没齿难忘。

  后来,在朱教授的再次启发下,我对 6 cm 薄壳水泥筒仓进行了反复验算和论证,找到了 4×800 T 筒仓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重要理论依据,进一步验证了当时借鉴的苏联规范及国内贮仓手册的计算模型与受力状态基本吻合。时隔 20 余年,目前的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筒仓规范》也只是一般要求“尚应计算其边缘效应”。该筒仓至今运行正常。实践证明,朱教授当年指导我论证计算圆锥壳有矩精确解,是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

  1983 年的初春,我这项开创性论证成果得到了朱教授的首肯。他还把我的相关论文推荐到国内公认最具权威的结构学术刊物《建筑结构学报》上发表,使我受到巨大鼓舞。这 6 个 800 T 钢丝网水泥贮仓圆锥斗,也被确认是我国目前采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最大的圆锥斗工程。 1988 年,我对原有的成果进行了拓展,完成了课题报告《大型钢丝网水泥贮仓圆锥斗结构设计及应用研究》。朱伯龙教授还欣然接受江西省有关方面的邀请,担任该课题鉴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第二年,该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也于 1991 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我对朱伯龙教授心存感激,但一直未曾谋面。直到 1997 年同济大学建校 90 周年之际,我在同济结构理论研究所第一次拜访了朱教授。只见他清瘦而充满自信,健谈而锐意进取,患病后的行动不便与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形成了很大反差。他不仅热情接待我,还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准备以城市综合防灾服务为契机,创立“建筑结构灾害工程学”这门新兴学科,并赠送了由他主编刚刚出版的《房屋结构灾害检测与加固》一书。2007 年 4 月,得知朱教授因病住院,我同夫人专程从厦门赶到上海看望朱教授,朱教授百感交集,流下了热泪。同济百年校庆日,朱伯龙教授拖着病体坐着轮椅来到了喜气洋洋的同济园,与他的同事和弟子们欢聚一堂。我与朱教授之间虽然话语不多,但彼此已深感师生情谊的涌动。

  岁月蹉跎,往事历历,今日我更敬佩朱教授的德技双馨! 正是朱教授的人格魅力与大家风范,20 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以严谨求实做事,以清醒真诚处世,坚定了我早年对从事结构专业的信心,启迪了我对如何完善数学力学论证的逻辑思维,惠及我的一生。我真诚感恩朱伯龙教授。




荐稿人:ffy 2024-08-25 执行编辑:ych 2024-08-27 责任编辑:lxl 2024-08-29

0
 

上一篇“伴师夜译”
下一篇于经典中读懂中国,于学业中奋斗有我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