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10-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往事历历在目
《同济学子话恩师》
作者:周增炎  阅读次数:27

未标题-1.jpg



  ——忆高廷耀老师


  高老师 1953 年同济毕业留校,我1955 年考进同济,1960 年毕业留校,所以高老师是我的老师。我班级的毕业集体照里还有高老师呢,当时他看上去比我们同学还年轻。我对高老师非常尊重,碰到事情我会找他请教、商量,以得到他的指教。高老师对我也非常信任。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我们的情谊超过半个多世纪,一道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不少往事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1980 年高老师获联邦德国的洪堡基金,前往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开展为期 2 年的合作科研。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到欧美最新的环保科技和仪器设备,令高老师无比激动和兴奋。他一方面认真地完成合作科研任务,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思考、规划回国后的教学科研方向。他预计,随着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必然会日益严重,而首要的问题是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污水和污泥处理处置以及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处理处置问题。1982 年回国前,他用节约的全部奖学金购置了一大批科研仪器,捐赠给同济大学。回国后,他就着手组织有关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课题组和研究团队,围绕这些方向,持续地开展研究、攻关。 1987 年,高老师又主动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授取得联系,要求合作研究污泥处理和污水脱氮除磷技术课题,经双方努力后又成为国家级合作研究课题,开创了我国中德合作科研项目的先河。

  高老师是非常认真负责的一个人。他做了 5 年副校长,6 年正校长。他做校长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我与其他多位老师协助课题组的日常事务。他领导的课题组基本每周有一次学术讨论会,这一天高老师一定会回来。讨论会内容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复讨论专业学科里的基本概念,每学期一开始高老师会出很多有关专业基本概念的讨论题目,每次讨论会有一个研究生主讲,其他研究生也必须发言、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二是研究生汇报课题研究阶段结果和提出下阶段计划,其他研究生帮他分析提出意见。他要求:说错不要紧、不说可不行。这种气氛宽松、学术民主的专题讨论会,有利于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创新思维,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弄清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生和青年教师反映收获很大,使他们得以快速成长。高老师对待学问总是孜孜以求,对待学生始终诲人不倦,在他担任了学校的领导工作后,除指导研究生以外,他还挤出时间来为本科生上课、编教材。

  高老师做学问如他的为人处世一样, 崇真务实,不事张扬。他深刻认识到,环境工程学科属于应用性工程学科,应该把为解决实际问题放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位,一切理论和工艺都必须应用于生产实践。问题来自实践,成果同样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高老师认为研究成果最终一定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所以他强调,搞研究一定要去现场。现场获得的设计数据应用到生产性设备和工程设计中更可靠。所以高老师主持的重大课题一般都需要经过“小试研究—中试研究—生产性试验研究”。高老师历来要求我们,带着学习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经常到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虚心向工人师傅们讨教。他经常对我们说,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的人,在熟练掌握了一门技能以后,针对它的欠缺有所改进、逐步完善,这其实就是很重要的创新过程。

  高老师对待学术研究始终抱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坚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从不急功近利,不走捷径。他喜欢具有挑战性的科研难题,但是每攻克一个难题,都要耗掉他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精力。比如,完成辽河油田稠油污水循环利用的研究课题前后近 10 年,他亲自跑油田,下基层调研指导;负责东深供水预处理工程期间,他到现场调研、主持调试不下十几次;苏州河治理项目中,为了掌握关键数据,他多次现场察看污染源、查找技术资料,甚至参与部分重要实验。

  高老师做课题非常踏实。我们在深圳做原水生物处理项目时,香港还没有回归。当时我们好多硕士、博士生去深圳水库实地做实验,住在那里。我和高老师等几位老师也经常去过问实验情况,基本上一个月要去一次,我在那边还住过两个月,把学生安排好,可正常实验了再回来。小试、中试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问题,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后正式上工程,生物硝化工程直接建造在水库里。高老师还亲临施工现场,深入池底视察工人安装填料设备。那时投资是人民币 2 亿多元。经生物硝化处理后,源水水质明显提升,香港同胞就没意见了。

  还有辽河油田稠油废水处理项目,高老师刚毕业的博土谢加才被派去辽河油田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先研究污水处理,研究成功后又考虑将这种 100℃以上的水灌入油井下面去,融化地下稠油,然后提升油、水、泥,还有 80℃以上热量,这是很好的能源啊,所以就想办法把处理好的污水进一步处理到锅炉回用的标准。油田一看不得了,光是我们做试验那段时间,油田就直接、间接节约了一两百亿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非常大。辽河油田很快把这套技术推广,于是很快国内所有开采稠油的油田都采用这个方法。谢加才在那边做实验,高老师和我,还有一位当地油田的总工程师作为指导老师,每一阶段帮谢加才一起把关。

  东深供水工程、辽河稠油废水及污水脱氮除磷这三个项目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老师的功劳是很大的。这些项目我基本上都参与了,跟高老师一起战斗、攻关。高老师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油田稠油污水循环利用、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及能源化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使同济大学的环境学科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相对领先的研究成果,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为我国的环保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老师始终有一种责任、使命感, 做研究踏踏实实,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崇尚务实的治学思想,也对他的研究团队和一大批青年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课题组里,走出了一大批教授、专家和工程界、科技界、企业界的带头人。

  高老师看问题看得很长远,立意很高。包括后来成立环保基金会,奖励国内环保专业的优秀博士生。高老师认识到这一批人毕业出来对国家的环保事业影响会很大。他很关心我国高级环保专业人才的成长,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每次基金会颁奖他都会参加,并讲话鼓励年轻人。

  高老师的度量非常大,对伤害过他的人和事都是一笑置之,这点我特别佩服他。高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毫无架子,他自己生活上很俭朴,却时常资助经济比较困难的博士生。学院里有一位老师患了重病,高老师也陆续捐助了多次。每年过年他还自己拿出钱来给办公室的同事、大楼门房、保洁工等发点物资,体恤他们。

  回顾往事,我跟高老师一起合作、并肩战斗、接受他的指导,在和高老师风风雨雨几十年共事中,我和课题组中的学生一样,受到高老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熏陶,在业务和做人方面,都学到了好多好东西,我对他是发自内心地尊敬和感激。




荐稿人:ffy 2024-10-16 执行编辑:ych 2024-10-16 责任编辑:lxl 2024-10-17

0
 

上一篇人生的楷模
下一篇做学生信赖的人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