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8-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遂川支教行:在红色土地上续写精神薪火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吕红艳   阅读次数:24

吕红艳.jpg

作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不禁回忆起去年七月,我与同为同济大学学生的伙伴们踏上江西吉安遂川这片浸染着先烈热血的土地,进行为期一月的支教之旅。这里曾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无数平凡的村民用竹筒、地窖、草鞋编织出抵御外侮的精神图谱。八十年时光流转,当我们以支教的方式触摸历史,那些沉淀在青石板路上的弹孔、老祠堂里的红军草鞋,正化作新时代的精神火种,在孩子们的目光中重新点亮。

  初次课堂,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百团大战的历史画卷。当讲到彭德怀元帅指挥破袭正太铁路时,前排扎着羊角辫的女孩突然举手:"老师,那些战士不怕疼吗?"这个稚嫩的问题,让我想起在调研时看到的老民兵日记:"1943年秋,新四军伤员转移至遂川,乡亲们用竹筒装着自酿的米酒清洗伤口,用艾草煎水退烧——在没有消炎药的年代,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办法。"我望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睛说:"疼,但他们知道,身后是要守护的村庄和家人。"此刻,黑板上的战役示意图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与遂川地窖里藏着的粮食、山路上留下的草鞋印连成一片——正是无数个"竹筒里的盐水""地窖中的希望",汇聚成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课余走访时,向导指尖划过祠堂木柱上的弹孔:"1942年日军扫荡,游击队员在这里与敌人周旋三天三夜,村民们提前将粮食埋进后山的地窖,用荆棘覆盖入口,有人为了引开敌人,至今长眠在对面的山岗。"抚摸着斑驳的弹痕,我忽然懂得: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就藏在这些智慧与勇气交织的细节里。建筑系同学用竹条搭建抗震房屋模型时,孩子们惊叹于"团结的梁柱能让房子更坚固";医学院伙伴演示急救包扎,特意提到"当年红军用布巾和竹片固定骨折";而我在讲述"团结就是力量"时,会指着村口那棵历经战火依然枝叶繁茂的樟树:"就像树根深扎土地,我们的先辈也是靠万众一心,才在苦难中站稳了脚跟。"

  支教的艰辛在七月的酷暑中显得格外真切。当风扇在闷热的教室发出吱呀声,备课到深夜的疲惫涌上心头时,陈列馆里的红军草鞋总会让我瞬间清醒——那些用草绳和布条编织的鞋子,鞋帮磨出的破洞仿佛还带着山间的露水,很难想象穿着它们的战士曾在寒冬翻越多少险峻山岭。先辈们在"小米加步枪"的困境中坚信"抗战必胜",我们又怎能被暂时的艰苦动摇初心?团队成员围坐在办公桌前备课,恍惚间与八十年前在此秘密开会的游击队员身影重叠:他们传递的是战斗的情报,我们传递的是知识的火炬,不同的时空里,同样跳动着为民族未来奋斗的赤子之心。

  离别的前夜,五年级男孩塞给我的纸条上写着:"老师,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助别人。"手中的纸条在烛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让我想起在大汾镇看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在岁月侵蚀下依然棱角分明。八十年前,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抗战胜利"的历史丰碑;八十年后,我们在支教中种下"强国有我"的种子。当孩子们用竹筒接雨水观察蒸发原理,用弹孔遗址旁的泥土捏制红军小像,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融入血脉的开始。

  返程大巴驶过遂川的青山,祠堂屋檐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如同历史的叮咛。车窗外,几个孩子追着车尾挥手,他们胸前的红领巾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让我想起入党誓词中"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原来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竹筒里的盐水、地窖中的粮食、草鞋上的草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中具象化、生活化。

  当抗战胜利的第80个夏天在记忆中定格,我终于明白:最好的纪念,不是停留在史书的凝视,而是成为火种的传递者——让当年先辈们用生命点燃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的教育实践中继续燃烧,照亮更多孩子走向未来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我们对那场伟大胜利最深情的告慰,对"强国有我"最质朴的践行。



荐稿人:ffy 2025-08-16 执行编辑:ych 2025-08-19  责任编辑:xwf 2025-08-23

0
 

上一篇遵义烽火映初心,勇担使命启新程
下一篇红色的回声:在遵义,我听见父辈的誓言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