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8-2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在历史的长卷中书写责任与担当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计算机学院 王森永
阅读次数:73
|
作者 站在 2025 年的时光坐标上,“五卅”运动百年的钟声、遵义会议九十载的抉择、抗日战争胜利八十载的荣光,共同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这些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重要节点,不仅是时光的刻度,更是精神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对责任的认知、对担当的理解。 先辈的旗帜:从历史褶皱里触摸责任的温度 翻开泛黄的历史扉页,总能看见一群目光如炬的先驱者。1925 年的上海街头,“五卅”运动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学生工人振臂高呼,用热血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1935 年的遵义小楼,老一辈革命家在煤油灯下彻夜长谈,用智慧扭转革命航向;1945 年的华北平原,八路军战士背着简陋装备奔赴前线,用生命守护山河完整。这些被历史铭记的身影告诉我们:责任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使命召唤。 阅读工委网站“两弹一星”元勋袁承业院士的故事,更是让我热泪盈眶。当国家急需核工业人才时,这位在医药领域已崭露头角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实验室里即将成功的抗癌药物研究,在西北荒漠中从头开始核燃料萃取剂的研发。我仿佛看见他在简陋的土坯房里,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记录数据;看见他在九十岁高龄仍戴着老花镜,为锂资源开发方案字斟句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这句朴素的誓言,在他佝偻的背影里化作最厚重的担当。 家庭的传承:三代人血脉里的担当 担当,或许就是在国家需要时,小家的顶梁柱去挺身而出的勇气。在我家的五斗柜上,静静摆放着三件特殊的“传家宝”:爷爷的建筑师资格证、父亲的汶川地震救援勋章、我的抗疫志愿者证书。这三件泛着岁月光泽的物件,串起了我们祖孙三代与时代的深刻联结。 爷爷总爱摩挲着褪色的工程图纸,给我讲八十年代的故事。作为县里第一批持证建筑师,他踩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三十多个村落,用铅笔在图纸上勾勒出红砖白墙的新希望。“那年给村头李家盖新房,地基刚打好就遇上暴雨,我们连夜用帆布挡雨,生怕泥浆冲垮了地基。”爷爷布满老茧的手指划过图纸上歪斜的标注,我读懂了什么是万家灯火里的守望相助。房子结实了,日子就踏实了。 父亲的勋章里凝结着 2008 年汶川的记忆。作为后勤运输指挥人员,他带领车队日夜兼程,在余震不断的山路上开辟生命通道。面对塌方阻断的道路,他和战友们不间断地抢修,连续 36 小时协调转运物资和伤员。“当时油箱见底、车轮磨损到发烫,但看到前线急需的药品送过去了,就觉得一切都值得。”父亲说起这段经历时,语气里满是欣慰,让我明白担当就是在危机时刻为他人筑牢保障线。 2021 年家乡郑州 “7・20”特大暴雨后,我参与志愿者行列中,不顾齐膝深的积水搬运救灾物资,清理堵塞下水道的杂物。汗水混着雨水浸透衣衫,但当看到社区道路恢复畅通,居民家中重新亮起灯光,真切感受到微小力量汇聚成的磅礴希望。 2022 年春天疫情封校期间,我成为楼层志愿者,准时起床分装三餐,爬楼敲响40多扇宿舍门。我不仅收获了“志愿先锋”的称号,更深刻理解到:责任从不是某个时刻的壮举,而是无数个日夜的执着坚守。 青年的使命:让青春在时代坐标系上闪光 “热搜男孩”吴京泰的选择让我深受触动。这个放弃高薪专业的学霸,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写下 “数理基础科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只为攻克 “中国芯” 的技术难关。他说:“当看到国外对芯片技术的封锁,我就知道,有些责任需要我们这代人来扛。”这句滚烫的话语,让我想起实验室里熬红的双眼,想起深夜图书馆里的孤灯。原来青春的价值,在于把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的洪流。 作为同济大学的学子,我们站在前辈们用热血和智慧搭建的平台上,更应懂得: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不再是硝烟中的冲锋陷阵,而是实验室里的刻苦钻研,是志愿服务中的耐心细致,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毅前行。当我们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时,当我们在科技创新比赛中为攻克技术难题熬夜时,当我们主动参与城市文明建设时,都是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担当答卷。 抚摸着历史的年轮,凝视着家庭的传承,展望未来的征途,我忽然明白:责任担当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先辈们用热血书写的答案,是父辈们用行动传递的火炬,更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接稳的时代接力棒。当我们的青春与国家的脉搏同频共振,每一份担当都会成为民族复兴路上的璀璨星光,照亮历史长卷中属于我们的那页篇章。 荐稿人:ffy 2025-08-23 执行编辑:ych 2025-08-24 责任编辑:xwf 2025-08-3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