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8-3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以平凡之躯铸就民族脊梁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航空航天学院 覃佳颐
阅读次数:96
|
作者 在浏览学校关工委网站时,一条条振奋人心的红色标题映入眼帘,在一众“时代”、“使命”与“担当”中,“耕耘”二字在我眼里却最为耀眼。或者说,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两个字,还有三尺讲台上负手书写的背影、教案本上一笔一划的专注、和大汗淋漓却依旧热情不减的授课……读完《今天,缅怀七十年耕耘教育的大家》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耕耘”二字平凡之后的伟大。高毅哲记者笔下的教育工作者,用一生诠释了“耕耘”二字的千钧重量——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万人瞩目的光环,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的坚守和在学生心田里一点一滴的播种,但这恰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教师的缩影,他们用有力的双手托举祖国的未来,用平凡的身躯铸就民族的脊梁。 毛主席在吴玉章老先生60寿辰庆祝会上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看着这段话,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吴老先生的教育生涯留在教育界的温度,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做奋斗的方向,他做到了最难最难的事,因此赢得人们的无限尊重。 “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能够“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我想,这大概就是对教育工作最动听的诠释了吧。 在我的家乡,也有这么一位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置的教育工作者,他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的校长——莫振高。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98%以上,1/3左右的学生家境贫寒。作为都安高中的校长,莫振高除了抓好教育教学,很大一部分精力得用在为贫困学生、为学校建设筹集资金上。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他亲自走访了许多因贫困退学的学生家庭,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贫困学生,还经常带领学校老师向各届校友“伸手”,到各单位“化缘”,尽其所能地为贫困学子筹集大学学费。他被人趣称“化缘校长”,却是无数都高学子的“校长爸爸”。他会在每一个清晨准时出现在学生宿舍楼下,会在每一堂课上声情并茂的讲课,也会在节假日给学生们安排免费的夜宵……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贫穷不见得就是坏事,它可以锻造一个人的品德与毅力。”这是莫校长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这种独特的鼓励让都安高中的学生们锻炼出了勇于面对并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也提高了学生的耐挫力和心理应变能力。 莫校长说:“学生们的未来是我最大的牵挂。一想起他们能够考上大学,走出去,拥有更好的前程,我心里就充满快乐。”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莫校长做到了,他以平凡之躯托举起了每一位瑶寨儿女的大学梦。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教育者的价值往往在时间的长河中才能完全显现。在贵州毕节的一所山区学校,墙上写着一位老教师的座右铭:“教育是慢的艺术,但慢中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一位被缅怀的教育大家,或许也都曾只是一个被看作“教书匠”的普通人。但几十年后,当他的学生们在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当一种教育理念渗透进整个社会肌理,人们才恍然大悟,他双手托起的是怎样的重量。教育者的双手,因粉笔灰而粗糙,因批改作业而酸痛,却也因托起未来而充满力量。这双手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我想,教育的真谛在“耕耘”,他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而在历经无数个平凡的每一天后,仍旧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当我们缅怀那几位耕耘七十年的教育大家时,实际上是在致敬所有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以有力的双手托举祖国的未来,用平凡的身躯铸就民族的脊梁。 荐稿人:ffy 2025-08-30 执行编辑:ych 2025-08-31 责任编辑:xwf 2025-09-0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