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8-3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从遵义到未来:跨越九十年的 “赶考”初心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医学院 陈佳怡
阅读次数:160
|
作者 早春的遵义会议纪念馆,青瓦白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九十年前,在那个湘江血色浸透的寒夜里,一支队伍在绝境中踉跄前行。这不是溃退,而是一个政党在生死存亡之际的自我叩问。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遵义会议距今已整整九十载春秋。那些泛黄的会议记录、激烈的争论声、深夜的油灯光影,仿佛被时光凝固在贵州的这间小楼里,化成了灼灼光芒,既照见来路沟壑,更指引着前路山河。在这束光芒里,有血火淬炼的觉醒,有刀刃向内的革新,更有一代代人接力书写的时代答卷。原来“赶考”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早在九十年前的转折中就埋下了伏笔。
在折戟处寻路:历史褶皱里的觉醒之光 1934年的中国革命,像一艘撞上暗礁的巨轮——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当将士的鲜血将湘江化作“红水河”,当李德、博古们仍抱着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之“本本”指挥若定,历史的转折已迫在眉睫。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用脚板丈量中国社会的肌理,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中央苏区在“左”倾路线下日益萎缩,正是毛泽东在宁都会议上据理力争,在长征途中与王稼祥、张闻天彻夜长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 当周恩来坦言“我们需要熟悉农村革命的统帅”,当王稼祥力挺“毛泽东同志应该参与军事指挥”,历史的转折点已然到来。这场会议不仅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更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本本”到实践的伟大觉醒。
于微光处持炬:精神传承中的自我革新 遵义会议的伟大,不仅在于军事路线的纠正,更在于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纪元。当张闻天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教条”,当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喊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一个政党开始真正懂得: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血肉相连,在于自我革新。 这种自我革新,体现在政治路线的深刻转变。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教条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灵活,从“城市中心论”的僵化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创造,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中完成了认知维度的跨越。这种跨越让真理之树在中国土壤里扎下深根,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振聋发聩:“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自我革新的勇气,更锻造了一个成熟的领导集体。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到延安时期形成“五大书记”的稳定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政治智慧。周恩来在长征途中主动让贤,张闻天在负总责期间虚心听取意见,朱德在军事决策中坚决支持毛泽东,这些历史细节勾勒出一个领导集体的精神肖像:他们既有坚持真理的锐气,又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更有共赴时艰的担当。
向未来处进发:赶考路上的青春答卷 今天,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愈加熠熠生辉,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上引领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向未来处进发。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我们看见了“实事求是”的当代实践——湘西十八洞村改变“输血式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让贫瘠土地长出“致富果”;在疫情防控的硝烟中,我们触摸到了“独立自主”的时代脉动——我们没有照搬“群体免疫”的西方剧本,而是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创造性地实施“方舱医院”等策略,用三个月控制住疫情,成为首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科技攻坚的赛道上,我们见证了“敢闯新路”的突破——面对西方在芯片领域的“卡脖子”封锁,中国没有重蹈“造不如买”的覆辙,而是选择自主研发“换道超车”,让“信息高速公路”不再受制于人;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我们读懂了“民主团结”的深意——“两山理论”的提出改变了浙江余村曾因开矿致富造成的污染,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则。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遵义会议精神这一“清醒剂”。面对“躺平”“内卷”的调侃,我们要像先辈突破乌江天险,在绝境中杀出血路;面对“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胸怀大局居安思危;面对“AI将取代人类”的预言,我们要像遵义会议后的红军那样,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 当我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实事求是,勇毅前行”时,终于懂得:所谓初心,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像赤水河的浪花,在穿越历史的险滩后,依然保持着奔涌向前的姿态。 九十年前的烛火,如今早已化作精神之光,照亮着不同时代的“赶考”路。我们或许不再需要穿越雪山草地,但必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等新娄山关;我们或许不必再经历湘江血战的惨烈,但要在科技封锁、文化渗透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英勇奋战。从湘江战役到脱贫攻坚,从遵义小楼到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始终在“回答时代之问”。当青春的笔触接续历史的火炬,我们交出的答卷必将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荐稿人:ffy 2025-08-30 执行编辑:ych 2025-08-31 责任编辑:xwf 2025-09-06 |
2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