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8-30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反法西斯的回响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电信学院 郑佳怡  阅读次数:78

郑佳怡.jpg

作者


  博物馆的大厅沉静无声,阳光透过高高的玻璃穹顶洒落,如时间的灰尘缓缓落在铜色浮雕上。空气中仿佛仍残留着硝烟的气息,沉重而庄严,如同无声的见证者。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展览刚刚开幕,人潮已退,只剩我一人伫立在那幅泛黄的《淞沪会战》画像前,凝望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那一刻静止。

  画中是一片焦土。残垣断壁间腾起余烟,焦黑土地上布满弹坑与碎裂的电线杆。呐喊声似乎从画布深处传来,混杂着冲锋号、轰炸声与战马的嘶鸣,令人心悸。灰蒙蒙的天空像被硝烟与尘土揉皱的幕布,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一阵风忽然掠过,展厅色彩仿佛被剥离,四周如水墨般晕染开来,我的世界天旋地转——我坠入了画中的战场。

  睁开眼时,周围是浓烟滚滚与枪炮齐鸣。我蜷伏在一块碎石后,心跳仿佛被炮火击穿。空气中漂浮着炽热的铁锈味与血腥,泥土和火焰纠缠在一起,连天色都被焚烧得发暗。远处的战壕内,士兵们急速穿梭,脸上布满尘土与倦意,每一寸土地都在鲜血与怒火中挣扎着喘息。

  正当我试图看清方向,一名中年军官从硝烟中走来,身形挺拔,步伐沉稳。他脸上的疲惫藏不住,但眉眼间却写满坚定。

  ——是张自忠将军。

  他刚刚指挥完一次反击,身上的军装沾满尘土与血迹,但他站得笔直,像是一把未折的军刀。他目光如炬,似能穿透黑烟与命运。他是那场硝烟中的火焰,是中国军魂的化身。

  “别停,继续前进!”他低声道,声音沙哑却铿锵。

  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迈出几步。战场在燃烧,脚下泥泞、四周咆哮,然而他步履未曾犹豫。他指挥士兵组织反击,挥舞的指挥棒在空中划出一道火线。他的背影如同烈火中屹立不倒的山。

  就在此时,一颗炮弹坠落,炸起的热浪将我掀翻。耳膜轰鸣,天地似乎在那一刻塌陷。就在我尚未反应过来,一只瘦弱却有力的手将我一把拽入弹坑。

  “别动。”一个少年低声说,语气冷静如冰。

  他不过十七八岁,面容还带着稚气,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着。他满身泥泞与血迹,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他的手紧握步枪,身体紧贴战壕边缘,仿佛早已习惯与死神擦肩。

  我没有问他的名字。他也从不多言。夜晚休整时,他常用树枝在地上写下一个字——“槐”。

  我便称他为阿槐。

  从那一刻起,我便跟在他身后,像影子一样随他挖战壕、搬弹药、探地雷。他教我如何躲炮火、如何在浓烟中辨别枪声。他沉默寡言,却总会悄悄将干粮多分我一口。

  夜晚,他会听我讲风筝的事。我说起童年夏日,在田野奔跑,风筝在天上翻飞如梦;说起奶奶摔碎糖罐却仍笑着摸我头。他听得很认真,仿佛那些记忆,是他一生中最渴望却不曾拥有的温柔。

  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参战?”

  他沉默许久,望着灰蓝色的星空,才低声说:“小时候,家旁有一棵老槐树。母亲常带我在树下放风筝。后来炸弹落下,她还牵着我的手。”他说完这句,便不再说话。

  从此,“槐”字,在我心中,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段血与火中最温柔的记忆。

  之后的每一场战斗,他总冲在最前,但也总会回头看看我还在不在。直到那一天。

  我们在村口遭遇伏击。子弹如雨。就在我愣神的一瞬间,他猛地扑过来,把我压倒。

  我感觉他的身体沉重而温热,像一面盾。他的血在我手中不断涌出,像要把整个春天都染红。

  “阿槐!”我撕裂般地叫他。

  他却笑了,牙齿在血污中竟仍洁白。他艰难地从脖子上取下一条项链——红线拴着一块被磨得圆润的灰色石头。

  “我……来参战……是为了让别人的孩子,也能去追风筝。”

  话音落下,他的手垂了下去。天边,第一缕晨光悄然亮起。

  我跪倒在血与泥中,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只剩下自己撕心裂肺的哭声。天地沉寂,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低头。

  而我,在那一刻,再也无法逃避这段历史赋予我的重量。

  我睁开眼,博物馆的光再次照进来。人声喧嚣如常,阳光重新洒落在画像上。

  展柜中,静静躺着一条红绳石坠。

  那一刻,我站在历史的背影里,心头涌上一股无法言喻的沉重。硝烟虽散,牺牲的记忆却永远烙印。眼前的生动的画像,将我带回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我终于明白,反法西斯精神不仅是对压迫的抗争,更是为和平与尊严,跨越生死的守护。

  反法西斯精神,超越了简单的抵抗,它植根于对无辜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渴望。站在铁与火的历史遗迹前,我才真正领悟,那些英雄们不仅捍卫了自己的国家,更捍卫了全人类的自由与尊严。他们的血与火,铸就了一个不容法西斯肆虐的新世界秩序。

  回望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心中满是敬仰。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漫长的抗战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却从未动摇。正是中国人民的坚定与牺牲,改变了战争格局,为全球反法西斯胜利铺平了道路。

  这场战争的意义,早已超越历史,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与警钟。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那些不屈抗争的代价,是世界对暴力与压迫的永恒告别。那一刻,我明白,他曾真实地存在。用血与肉为我们挡住风暴。那枚石头依旧沉默,红线却早已缠绕成一代人的守望与沉寂。风筝飞扬,而他,将硝烟留给了过去。

  石头项链静卧,仿佛他仍在凝视,就如那夜般深远。



荐稿人:ffy 2025-08-30 执行编辑:ych 2025-08-31 责任编辑:xwf 2025-09-06

0
 

上一篇红色血脉中的医者传承
下一篇从遵义到未来:跨越九十年的 “赶考”初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