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8-2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红色血脉中的医者传承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作者:医学院 赵云波   阅读次数:54

赵云波.jpg

作者


  冬日的晨雾还未散尽,我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青瓦飞檐在晨光中泛着暖光,那块"遵义会议会址"的匾额,仿佛仍在回响着九十年前的铿锵辩论。作为从这片红土地走出的医学生,当我再次凝视这幢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时,那些关于生命、信仰与传承的思考,如赤水河的激流般奔涌不息。

  那年暑假,我第一次踏入这幢改变中国命运的小楼,二十七平方米的空间里,长条木桌静默如初,空气中似仍回荡着当年的争鸣。讲解员说,1935年1月的遵义城寒雨潇潇,而会议桌上的交锋却炽烈如火:博古推诿责任的辩解,李德固执己见的坚持,周恩来如暮鼓晨钟般的自我剖析……直到毛泽东激昂的声音响起时,整个会议室的空气都凝固了——这位从农民和士兵中走来的革命者,用湘音讲述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真理,每句话都像精准的手术刀,直刺教条主义的病灶。

  我的思绪突然被拉回同济医学院的解剖实验室,当神经纤维的走向与教科书描述出现偏差时,那种无力感像藤蔓般爬上心头,"为什么非要遵循标准答案?"带教老师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遵义会议墙上那行字:"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就像毛泽东摒弃城市革命的模板,重新定义中国革命的脉络;我们医学生也需要在标准流程中寻找个体生命的独特密码。

  四渡赤水纪念馆的沙盘前,我驻足良久,红军在川滇黔边境的穿插迂回,像极了人体血液循环的动态平衡。当敌军如血栓般围追堵截时,毛泽东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恰似外科医生为梗阻器官建立侧支循环,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智慧,不正是临床思维的核心?面对复杂病情,我们何尝不是在迷雾中寻找突破口的红军?每个与疑难病例鏖战的深夜,娄山关的冲锋号似乎总在耳畔回响——医学的探索,本就是永无止境的长征。

  在红军医院纪念馆,红军战地医院使用过的医用小药缸和漏斗映入眼帘。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了他们为百姓、红军战士治病的艰辛与奉献,令我眼眶发烫。当年战地缺医少药,卫生员用沸水煮沸器械代替灭菌,以唱山歌缓解伤员疼痛。这些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前辈,何尝不是我们白袍医者的精神图腾?当我在医院目睹医生通宵抢救病人时,当我在解剖台前向无言良师鞠躬时,当我在病房里被患者握住双手时,我终于明白:医学绝非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带着体温的信仰接力。

  站在同济大学的教学楼前,我常想起遵义城头的晨曦。遵义会议纠正的不仅是军事路线的偏差,更是思想路线的迷航。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教科书是"马列主义",临床实践是"中国实际",只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病痛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导师曾问我职业规划,我答道:"我想做医学创新的'遵义会议'——在传统诊疗中开凿新路,于未知领域点亮星火。"同窗惊诧的目光中,我分明看见,那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种,正在新一代医者掌中灼灼生辉。

  赤水河奔流依旧,娄山关云卷云舒。从红色圣地走出的医学生,怀揣先辈的智慧与赤诚,跋涉在生命科学的新长征路上。听诊器里跃动着历史的脉搏,手术刀下续写着血脉的传承,无影灯照亮的是人类健康的疆界。这,就是我辈医者的遵义会议精神——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在传承中开拓新局,以仁心仁术践行永恒的誓言。




荐稿人:ffy 2025-08-23 执行编辑:ych 2025-08-24 责任编辑:xwf 2025-08-30

0
 

上一篇承时代之责者,人也,非器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