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8-2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承时代之责者,人也,非器也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海洋学院 王星皓
阅读次数:54
|
作者 人一直是时代的主角,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承担时代责任、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直是有思想、有担当、有信念的当代人。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我们不禁会问:“人,懈怠了吗?” “AI”或者说“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从“GPT”到“Deepseek”,各种大模型技术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在这场技术大爆炸中享受到了所谓的“时代红利”。而对当代大学生,也就是如今的时代青年来说,A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完成生活、学习中各项任务的效率。但是有些事,真的应该要肆无忌惮地借用AI吗?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时常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党员大课和党课培训中,在课程结束后,党小组一般会要求参与成员提交一份心得体会,需要在总结讲师所述的基础上添加自己思考。依稀记得在某一次课程结束后,有同学向周围人传授快速完成150字心得体会的“流水线式作业”——只需点开AI对话界面,拟写一个“认真参与党课培训”的虚拟情景,输入课程培训的主题,再添加一行“深入思考”的命令,不出1分钟,一篇富有思考气质的心得就能崭新出炉,这一项任务就如此简单、轻松地完成了。而由此省下来的时间,仿佛就可以用于学习、用于科研、用于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前进的方向。总之不用在电脑前一边回忆今天听到的内容,一边尝试组织自己的辞藻,似乎是一举两得。这也难怪学校关工委的网站上会发布题为《重新想想“我是谁”》的文章,提醒大家大胆放下“故我”、抛下“小我”,去认真用新的思维来审视自身、审视未来,同时找到“真我”,切忌“本末倒置”。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工具器物的本质,从而明晰“人”的存在。当代技术崇拜者常陷入误区,将AI的算法推荐等同于认知升级,将数据库的庞大体量等同于思想深度。人工智能终究是人类现有知识的结晶,它能够复刻经验,却无法替代思考;它能优化路径,却难以定义方向。正如五卅运动中,青年学生虽借助报刊、演讲等“工具”传播思想,但真正点燃革命火种的,是他们对中国道路的独立探索与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通过AI轻易得来的“总结感悟”,终究不是自己的思想认识,我们不可能拿着AI创作的文稿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与思想纲领。五卅先驱早已证明,真正的进步从不是工具的堆砌。当年租界街头散发的十万份传单,若没有青年学生对“中国往何处去”的彻夜辩论,没有对工人现状的田野调查,终究只是纸片纷飞。 在提交总结感悟时,我们其实对比过个人原创的思想感悟和AI的批量文字。负责收集小组成员感悟的小组长曾对某几则感悟进行过指责,评价个人原创作品文字的单薄与主题的重复,甚至立意的千篇一律,似乎个人的思想感悟难以避免陷入重复的泥沼。其实我觉得,相比于AI创作批发式的推陈出新,个人思考的重复更值得推崇。我们思想感悟的价值就在于新一轮思考、新一番辩证的本身,在于回头的重新审视,而不是为了刻意追求区别与不同。 我并不觉得最后得出的结果和旧有的相同就意味着没有意义,反而值得欣慰,这证明真理又一次经过了考验,可以让我们更加地坚定。 今年正值“五卅”运动100周年,我觉得当年的前辈们就是最好的榜样。先驱们用鲜血证明:真正的变革从不在工具层面,而在思想深处。当AI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恰是我们更需要像顾准“拆下肋骨当火把”那般,用独立思考照亮未知领域的时候。青年一代终将明白:算法可以优化解题步骤,但提出新问题的永远是敢质疑的人;数据库能归纳已有知识,但突破认知边疆的始终是愿冒险的人。 站在时代前沿,每个青年都应当成为“技术浪潮中的五卅精神传人”——既要善用AI解析信息迷雾,更要保持对知识本源的敬畏;既要站在巨人的数据肩膀之上,更要锻造属于自己的思想脊梁。因为归根结底,文明的进程从来不是由工具决定,而是取决于人类是否永远保有那份“明知黑夜漫长,仍要举火前行”的思考勇气。 孟子曾批评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责任推卸,明明是“人”的责任,怎么能够推卸到器物上?对我们这些时代青年而言亦是如此,承接时代责任的,必然是你我,怎么能是AI这样的器物呢? 荐稿人:ffy 2025-08-23 执行编辑:ych 2025-08-24 责任编辑:xwf 2025-08-3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