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0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用血肉扫雷,用信仰前行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医学院 李裕
阅读次数:86
|
作者 我是云南麻栗坡人,这里曾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孩提时代,每年清明节,我都会跟随父辈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青山绿水之间,整齐矗立的墓碑上刻着烈士们的名字。一束束洁白的菊花,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长辈们给我讲起当年老山战场的烽火岁月:年轻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用生命守护祖国边疆。听着先烈的故事,我年幼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和平的年代。然而,在我的家乡,战争的遗留并未完全消除。老山脚下,边境丛林中,曾长期竖立着“当心地雷”的警示牌,铁红色的骷髅标志提醒着人们:脚下的土地仍藏有致命的危险。从小,每当看见这些警示牌,我都会感到肃然——和平并不遥远,但战争的创伤依然需要时间和勇气去抚平。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新一代的英雄挺身而出,接过先辈未竟的事业。扫雷英雄杜富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我的视野。 2018年10月的一天,杜富国在中越边境云南段的一处雷场执行排雷任务。突然,他发现前方有一个可疑的未爆弹。在生死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对身旁的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话音未落,他已经迎上前去查看情况。就在这时,可怕的爆炸发生了。千钧一发之际,杜富国猛然倾身,用自己的身体挡在战友面前。战友因为他的挺身而出安然无恙,仅受了些轻伤,而杜富国却被爆炸的火光吞噬,倒在血泊中。当尘烟散去,人们震惊地发现,杜富国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再也看不见这世界。然而,他舍身救人的壮举却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深深震撼了所有听闻此事的人。 后来,我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杜富国原本有机会选择不参与这危险的排雷任务。但参军以来,他两次面临调离扫雷一线的机会,都主动放弃。他坚信:“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为国家做了什么。”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2015年,当部队组织新一轮排雷行动时,他毅然写下请战书,志愿奔赴雷场。进入排雷大队后,他刻苦训练、成绩优异,成功通过层层考核,与四百多名战友一起投入了云南边境艰苦的扫雷任务。据统计,在负伤之前的三年里,杜富国已经深入雷场上千次,排除各类地雷及未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重大险情20余起,为边疆百姓开辟出一片片安全土地。 更令人敬佩的是,身负重伤后的杜富国并没有被命运击倒。经过五次大手术与死神搏斗后,他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苏醒时,他的第一句话竟是:“快治好我的伤,我还要回去扫雷!”当得知自己双目失明、双手高位截肢,杜富国沉默良久,随即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安慰战友和家人:“不要担心,我还会坚强地活下去!”失去双手,他学会用残肢练习穿衣洗漱;失去视力,他在战友陪伴下摸索着重新开始跑步。杜富国没有被黑暗吞噬,反而以乐观坚强的意志重塑了生命的光亮。 杜富国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亿万人为之动容。他被誉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并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还被授予“时代楷模”等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至高褒奖,也是对他所彰显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精神的充分肯定。 杜富国的身影,让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一边是长眠于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对越作战英烈,一边是和平年代坚守雷场的扫雷战士,他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与担当。“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这一声呐喊,不正是当年无数先烈舍生忘死精神的当代回响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先辈们为了祖国前赴后继;在和平安宁的岁月,杜富国们为人民负重前行。历史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骨子里的责任与忠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深知,正是因为有杜富国这样的英雄负重前行,我们才能享受今日的岁月静好。他用鲜血和牺牲为他人扫清了雷障,照亮了和平之路,也照亮了我的心。我常常问自己:在这没有硝烟的年代,我能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或许我们不必直面战争的生死考验,但同样肩负着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那就是铭记英雄精神,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责任、奉献青春。杜富国失去光明,却为他人点亮了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当奋发努力,将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在平凡中练就过硬本领,锤炼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品格,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人民不会忘记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我也不会忘记。我愿将这份感动化作前行的动力,铭记历史,勇担使命,不负青春,不负祖国。 荐稿人:ffy 2025-09-09 执行编辑:ych 2025-09-09 责任编辑:xwf 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