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0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从百年历史中汲取力量,在责任担当中实现自我价值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口腔医学院 魏宇帆
阅读次数:66
|
作者 2025年,是“五卅”运动一百周年、遵义会议九十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站在这样的时刻回望,中华民族在一百年间经历了从屈辱走向复兴、从沉沦走向崛起的伟大历程。这不仅是一部国家的奋斗史,也是一代代青年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 浏览同济大学关工委网站“时政·热点”“理想·奋斗”“历史·传统”等多个栏目后,我读到了数位普通而伟大的人物故事。他们或来自硝烟战火的抗美援朝前线,或坚守工程一线二十五载,或在新疆边疆扎根青春二十年……这些文章唤起了我对“使命”“责任”“担当”的重新思考,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刻印在教科书上,更应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中延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抗美援朝老战士作爱国主义报告”一文中,欧阳杰老师那句“你们98%的老师是本科毕业,待遇也不错,我们身处其中应该感受到快乐和幸运”。这是一个耄耋老人讲给幼儿教师的话,但对我这个口腔医学生而言同样掷地有声。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国家为我们构建的教育体系,既没有战火硝烟,也不必为温饱担忧。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意?欧阳老师的报告,既讲述了他亲历革命与教育的峥嵘岁月,也提醒我们:和平不是理所当然,幸福也不是无本之木,它们都源于前人的流血与奋斗。 历史上的“五卅”运动是青年觉醒的标志,而今天,我们则更需要在行动中传承那份家国情怀。同样来自“时政·热点”栏目的口腔医学院“3·5学雷锋文明实践活动”一文中,一位老年患者因看不懂手机挂号而长期牙疼难忍,最终在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重拾就医信心。这一幕让我想起自己参与社区健康宣教时的情景。当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听力衰退、口齿不清的老人,起初我满腔热情却屡屡沟通失败,直到学长教我如何用图片和眼神建立交流“通道”。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医学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责任与耐心的延续。 责任与使命,也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中。在“理想·奋斗”栏目中,田国锐——这位“大国工匠”25年来坚持在高原、隧道、铁路等艰苦岗位,靠一支笔和一把测量仪,撑起国家工程的“眼睛”。他说:“经历是未经雕琢的玉石,而复盘是那把刻刀。”我深感触动。在医学学习中我们也有“复盘”——术前模拟推演,术后复盘病情变化。正如田国锐所坚持的那样,细节成就专业,精神铸造灵魂。 而“做一棵扎根边疆的树”中,西部计划志愿者王棏,用21年青春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坚定信仰。他的身份从教师到电视台主持人,再到工业战线的青年骨干,早已从“支边志愿者”变成“边疆建设者”。在当今就业压力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他的选择看似“逆行”,但却体现出一种最深沉的“担当”——不是为个人得失计较,而是为国家发展奉献所能。 这些鲜活的人物,不正是“历史使命”的当代表达吗?抗美援朝老战士守的是国门,田国锐守的是工程精度,王棏守的是民族边疆。而我们这代青年,或许没有烽火狼烟、也暂未建功立业,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那种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的精神,在琐碎学习中锤炼能力,在点滴服务中厚植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江阴要塞策反的红色特工,到抗战期间情报线上的无名英雄,再到新中国建设中默默无闻的基层党员……“历史·传统”栏目所呈现的这些故事,不仅讲述了峥嵘岁月,更点燃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记忆与价值认同。 如今,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在临床一线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专业是否值得一生投入?我能否真正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答案或许就在这些“老同志”“老故事”中——他们并非轰轰烈烈的“名人”,却都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他们以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与“使命”,让我更加坚定,要用“所学医学之术”,守护“国民之健康”,以青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2025年是许多历史纪念年,100年、90年、80年……时间在流逝,但精神在传承。我们不能复制过去的伟大,却可以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在“历史”中找寻“信仰的根”,在“现实”中承担“奋斗的责”,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中,践行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荐稿人:ffy 2025-09-09 执行编辑:ych 2025-09-09 责任编辑:xwf 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