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0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奉献与传承,照亮医学后浪征程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口腔医学院 李蕴朗
阅读次数:100
|
作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人的奋斗、人的信念、人的精神,构成了历史最生动的画卷。通过同济大学关工委网站,浏览了解放日报的两篇采访,采访讲述了共和国医学界两位民族英雄的奋斗与坚守,给身为医学后浪的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产生了一些感想。 王振义是“上海方案”的创立者,在国际顺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受挫后,王振义创新性地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诱导方案攻克曾经被认为无法治愈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被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吴孟超老学长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杰出校友,从医78载,手术1.6万台,将中国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领域带领到世界领先水平,成功进行世界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手术是中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技术体系和学科体系。 两位前辈是医学大家,是老师,更是奋斗在医疗一线的医生。王振义曾说:“我最喜欢别人叫我王医生。”1985年。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不幸患上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收入瑞金医院时已经发生了出血、发热、肛周感染等严重症状,经过医患交流,小患者成为了第一例使用新药物的患者,用药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每每提起病人的事,王振义都会笑得如孩童,能够切实地使患者从治疗中获益使作为医者最欣慰和开心地事情。1975年,罹患巨型肝血管瘤的患者陆本海四处求医无门,最后找到吴孟超,巨型肝血管瘤术中有巨大的出血风险,此时已经功成名就的吴孟超冒着身败名裂、牵连医院的风险为他切下了重达18斤的肿瘤,治愈之后的陆本海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下地劳动,于是他常常提着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来看望吴孟超,吴孟超曾表示:"医术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用心去温暖人心的学问。" 王振义发明新的疗法后,从未对此申请过专利,且药剂价格都相当低廉,四海之内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先进的治疗。王振义一生获奖无数,“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几乎每一笔奖金都被他无私捐出,用于支持医院、血研所的发展。王振义的一生同样也投身于教育,先后培养出以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为代表的后辈领军人物,将科学的炬火传遍了神州大地。吴孟超老学长2006年从北京领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回来后,把国家和军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学习、改进老师“裘式刀法”产生的“吴式刀法”也从未申请专利,全国几乎所有的肝胆外科中坚力量都是吴老的徒子徒孙,我实习所在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肝胆外科主任李俊主任正是吴孟超的学生沈锋的学生,还曾经担任过吴孟超的医疗工作秘书。医学的长河奔涌不息,奉献与传承是其中闪耀的浪花。奉献是医者以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无影灯下的日夜坚守,科研路上的焚膏继晷,用热血与汗水托起生命的希望,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传承是医学精神的薪火相传,前辈则是薪火的火种,前辈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后辈从前辈手中接过知识与信念的接力棒,在创新中延续医学的荣光。奉献与传承相互交融,让医学的智慧代代相传,让仁心仁术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健康之路。 我此刻正在综合医院进行大临床实习,是我离临床最近的时候,无论是精巧的腹腔镜术式还是住院病房的点点滴滴都令我无比好奇,回望自己对医学专业的追寻仍觉路途坎坷。初三那年在图书馆偶然翻阅《吴孟超传》令我热血沸腾,从此与医学结缘,萌生了追随吴老脚步成为医学工作者的念头。高考填报志愿,阴差阳错来到同济工科,一年后转入口腔医学,最终与医学双向奔赴。医学漫漫长路,我们追随前辈的足迹,如星辰指引方向。俯身聆听前辈的谆谆教诲,将精湛医术与医者仁心铭记于心;手握传承的接力棒,于实验室的微光中探索,在临床的实践里锤炼。以热忱为帆,借创新之力,在疑难病症的险滩破浪前行;以仁心为灯,怀奉献之情,在守护生命的征途播撒希望。从书本到病房,从理论到实践,医学生们既传承着千年积淀的医学智慧,又书写着新时代的医学篇章,让生命之光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永续长明。 荐稿人:ffy 2025-09-09 执行编辑:ych 2025-09-09 责任编辑:xwf 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