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1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穿越历史硝烟,致敬永不褪色的英雄魂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设计创意学院 彭斯祺
阅读次数:19
|
作者 在同济大学关工委网站的 “历史·传统” 栏目中,我读到了《成本华:一个被遗忘的 “最美抗日女兵”》这篇文章。当目光触及那张泛黄照片上那个嘴角带笑、眼神坚毅的年轻女子时,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这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就义的女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也让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今天,对历史、对英雄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一、两张照片里的血色青春 成本华的故事,始于两张来自日本侵华史料的黑白照片。1938 年 4 月 24 日,安徽和县沦陷,24 岁的成本华被俘。日军在《支那事变画报》中这样注释:“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照片里的她,短发凌乱却身姿挺拔,双手交叉于胸前,那抹淡淡的笑容里,有对侵略者的蔑视,更有对家国的忠诚。 这两张照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出自敌人之手。日本画报多次刊登成本华的形象,甚至在战后的回忆文献中,日军士兵仍对这位 “拿着枪勇敢作战到最后一刻” 的女战士印象深刻。这种来自对手的敬意,恰恰印证了成本华精神的震撼力 —— 她以一介女子之身,在国破家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书写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民族气节。正如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所言:“这是中国抗日战士面对侵略者‘最完美’的照片。” 二、被时光尘封的英雄往事 在寻访成本华身世的过程中,和县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令人动容。89 岁的王耀恕老人 “死也瞑目” 的心愿,73 岁的陈其才老人走街串巷的执着,92 岁许仁珍老人临终前的回忆,共同拼凑出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性形象:她是高巷村的 “三姑娘”,是柏承君家中的保姆,也是抗日队伍中英勇的战士。尽管 “女不上家谱” 的旧俗让她的名字未能被族谱记载,但她的事迹却在民间口耳相传,最终通过日本史料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这段历史让我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来不是某个政党、某支军队的孤军奋战,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的长城。成本华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家园时,她毅然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用生命践行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誓言。她的故事提醒我们:英雄或许沉默于历史的角落,但历史绝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家国抗争的灵魂。 三、和平年代的精神回响 站在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节点回望,成本华的微笑如同穿越时空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和县西梁山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她的照片依然静静地陈列着,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驻足凝视。这让我想起去年参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经历:馆内陈列的壮士遗物、模拟的战场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当年先烈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 的悲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无法亲历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英雄精神。我的同学小林,曾在暑期参与 “抗战老兵口述史” 采集项目,她说,当听到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兵爷爷讲述当年炸毁日军碉堡的经历时,老人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瞬间理解了 “家国情怀” 的重量。在校园里,我们组建 “红色文化宣讲团”,走进中小学讲述抗战故事;在社区里,我们参与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主题展览策划…… 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2025年是 “五卅” 运动 100 周年、遵义会议 9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这些历史坐标串联起中国近现代史的苦难与辉煌。成本华的故事,正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缩影。她的微笑,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控诉,更是对后世子孙的深情期许 —— 愿吾辈不忘来时路,不负盛世韶华。 作为同济学子,我们都应牢记校训 “同舟共济” 的深刻内涵。当年,无数像成本华一样的热血青年,用生命诠释了 “共济” 的真谛;今天,我们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成本华的微笑,是穿越历史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永不熄灭的英雄之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唯有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方能在新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荐稿人:ffy 2025-09-13 执行编辑:xwf 2025-09-13 责任编辑: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