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1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以奋斗为桨,扬科研之帆-读石建勋教授事迹有感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海洋学院 丁 鑫
阅读次数:19
|
作者 在同济园求学的日子里,“奋斗”二字始终是刻在每位学子心头的精神烙印。当读到石建勋教授教育学生那些平实却动人的故事时,这座精神丰碑忽然有了具体的轮廓——那是一位学者在书斋与田野间来回奔走的足迹,是深夜电脑屏幕前不断跳动的光标,更是贫困县宣讲结束后高原夜色中的一盏孤灯。这些关于奋斗的生动注脚,不仅让我对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在碧波万顷的海洋科研道路上,为我点亮了前行的航标。 一、学术深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科研坐标 石教授对时事的敏锐关注颠覆了我对“学术象牙塔”的刻板认知。他像熟练的水手般驾驭着信息浪潮,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激流中为学生筛选文献,在疫苗研发的浪涌里捕捉学术灵感。这种将社会脉动转化为科研养分的智慧,让我想起在东海采集沉积物样本时的场景——真正的科研宝藏往往藏在现实需求的褶皱里。在海洋酸化研究过程中,我逐渐学会像石教授那样,从新闻中的赤潮报道发现研究切口,用渔业资源变化的数据构建模型,通过“社会需求-科研响应”的联动机制,使实验室基础研究始终与“深蓝国土”的呼唤同频共振。教授们常说的“实验室的显微镜要对准时代的望远镜”,在色谱仪跳动的曲线上也能得到生动诠释——每一个峰值不仅代表化学物质的浓度变化,更折射着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的深层对话。 二、社会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云龙县宣讲的经历,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我科研价值观中激起层层涟漪。当石教授带着心脏药踏上高原时,他身体力行地证明:学术价值的度量衡不应局限于影响因子,而应拓展到知识传播的社会半径。这让我联想到学院前辈们深入南海岛礁的身影,他们不仅带着科研仪器,更带着科普手册,不止记录着白化数据,更让渔民理解珊瑚保育的意义,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生态链的奥秘。在参与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时,我始终铭记这种双重使命:既要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也要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防护指南。就像海水中的盐与水的不可分割,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本应是天然融合的有机体。石教授用云龙县教室里那些发亮的眼睛告诉我们:当知识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在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时,才是科研工作最丰硕的收获季节。 三、薪火相传:于人文烛照下绵延学术基因 石教授为学生开设打印账户的细节,让我看到严谨学术背后的人文温度。这种传承智慧在海洋观测站体现得尤为明显:泛黄的野外观测本上,前辈用红蓝双色笔迹交错标注着仪器参数与潮汐感悟;数据服务器的共享文件夹里,师兄整理的“CTD操作避坑指南”已迭代到第9个版本。那些被层层浸润的各式批注,既是学术脉络的时空穿越,更是科研初心的生动传递。当我们组成海上科考小组时,这种互助精神自然生长为甲板上的协作基因——老队员手把手教新生系水手结,数据分析遇到瓶颈时总有人主动分享案例。学术火炬的传递,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交接,更是这些守望相助的精神赓续。这种传承不依靠刻意的仪式,而是渗透在实验室此起彼伏的仪器提示音中,融化在深夜讨论时自动出现在操作台上的温热咖啡里。 暮色中的科考船正缓缓归港,甲板上的年轻人还在争论着最新数据曲线的走向。站在同济海洋楼的观景台远眺,黄浦江的波涛与脑海中的学术思潮共振激荡。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恰如这潮起潮涌的海洋,既需要扎根专业深度的“定海神针”,更离不开呼应时代浪潮的“航标灯塔”。石建勋教授的故事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奋斗精神是三维的坐标系:既有扎根专业的纵向深度,也有服务社会的横向广度,更要有提携后学的垂直温度。当我们在实验室分析远古有孔虫的钙质壳体时,在南海追测洋流数据时,在学术会议上为年轻学者鼓掌时,都是在续写这种立体化的奋斗叙事。当学术深耕的定力、社会担当的眼界与人文传承的温度三维交织,我们终将在时代的潮涌中,汇聚成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铸就属于民族的科研脊梁。 荐稿人:ffy 2025-09-13 执行编辑:xwf 2025-09-13 责任编辑:xwf 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