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5-09-1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纪念五卅运动100周年专题展览有感--在历史现场探寻热血青春 |
2025年网上阅读征文获奖作品 |
作者:国政学院 孔 铚
阅读次数:27
|
作者 站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天井里,阳光透过穹顶,洒在近两米高的五卅烈士纪念碑上。碑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痕,最长的裂痕从顶部斜贯至底部。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痕迹是1937年日军轰炸所致。石碑表面还留有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部分字迹也因长期风化而模糊不清了。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学子,当我跟着队伍踏进展厅时,AI动态修复的顾正红烈士肖像突然在屏幕上显现出来——那个永远定格在20岁的年轻人,此刻正透过百年光阴与我们四目相对。
一、历史现场的呼吸 指尖隔着玻璃抚过,想要翻看《劳动周刊》发黄的纸页,油墨的味道也似乎变得鲜活起来,可能它又受到青年热血的感召,而躁动起来了。在1921年的上海弄堂里,这份油印小报曾在纺织女工们昏暗的油灯下相互传阅。展柜角落里则静静躺着的铁皮传单盒,让我想起了历史纪录片里工人们秘密张贴标语的画面——那些被雨水冲刷过的字迹,便是一双双粗糙而有力的工人的手所按在墙上的信念。 穿过"热血·迸发"展区的环形幕布,便感受到当时还未改名的南京路上传来的喧闹声突然在耳边炸开。原来是虚拟的巡捕房探照灯扫过虚拟的人群,我下意识攥紧了手机,直到讲解员笑着解释:"当年学生就是这么被抓走的"。低头看见互动屏上跳动的弹幕:"如果生在1925年,我会是那个扔传单的人吗?",思考问题的同时,也突然觉得历史离我们如此之近,青年肩上的责任如此任重道远。
二、时光长河的涟漪 二楼转角处的有一幅"三罢"地图,总有游人为此驻足。图中密密麻麻的红点从上海外滩向外延伸,覆盖了全国六百多个城镇,每处红点对应着纱厂、码头和铁路沿线。听说当年上海的大学生们举着半旗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我忽而想起去年毕业季看到的照片——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生们在相同的位置留下笑脸,时空交错间,青春换了容颜,又现世间。 站在复原的"滚地龙"草棚前,项英用过的粗布包静静陈列在橱窗里。布包内侧隐约可见针脚细密的修补痕迹。使人想起老一辈人常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艰苦而又充满热情和理想。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大概不会想到,百年后的大学课堂上,思政老师会用平板电脑展示他们当年写给工友的信,并以此感悟信念,教育青年。
三、血脉相连的温度 展厅出口处的"五卅精神传承"装置总能引来阵阵惊叹。当我也戴上VR眼镜面对虚拟纠察队时,心跳监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提示音——原来虚拟的警棍挥舞,确乎会让身体产生应激反应。旁边也传来初中生此起彼伏的惊呼声:"这也太真实了吧!"可先辈们所面临的是真实残酷的暴力,仍毫无惧色,挺身而出,为衰微的国家和苦难的人民大声疾呼。正如毛主席诗云“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顿感青年不出,如苍生何? 在"新时代新青年"留言墙前,我看见同济校友留下的便利贴:"港珠澳大桥验收那天,我摸着焊接口想,要是项英同志能看到今天的中国......"。夕阳的光线透过落地窗,斜斜地照在留言墙上,为字迹染上些许金色,使人遥思历史的光辉,畅想未来的希望。 走出展馆时,晚风扑面,温暖舒适,稍带些许清香。远见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天际线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街道上熙熙攘攘,人们各得其所。我想,这正是百年前举起星星之火的意义所在了。回望纪念馆穹顶上的红星,忽而思得所谓历史传承,正存在于无数个如此刻一般的凝视与心跳之中——当我们真正走进历史,追寻那些从未冷却的理想与热血。 荐稿人:ffy 2025-09-13 执行编辑:xwf 2025-09-13 责任编辑:xwf 2025-09-1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