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5-04-1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大学生网 来源:前线客户端 2025年4月11日

榜样 | 林毅:不断被看见,更渐渐看见自己
作者:蒋文昕(厦门大学).  阅读次数:343

林毅1-1.jpg


  林毅,厦门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主持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在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获国家奖学金、校级奖学金,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毕业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不一样


  林毅是广东汕头人,一出生他就跟其他小孩有点不一样。他的每只手只有四根手指,右手还有两根手指长在了一起。他的手臂也要比其他人短一些、瘦小一些,无法完全舒展伸直。

  林毅父母怕他承受异样的目光,耐心地带他练习用筷子、写字。他克服了无数困难,只为了跟其他孩子一样。因为小臂比别人短一些“不太好发力,字不仅写得很慢,还老是会把上面一行字的墨水蹭到下一行”……

  每谈到“不一样”,林毅总会淡淡地说:“其实还好。”或许不一定真的还好,能说出还好,是因为他已成为那个自强者。

  他怎么理解自强呢?“是能与残障共处,成为自洽的人。”他说。对于残障,他有自己的理解:“残障是一种状态。生活里每个人都可能陷入这种状态当中,比如我会因为手的原因无法拿起一些重物,陷入无助的状态,而一个比较瘦弱的人,也许也会短暂陷入跟我一样的状态。”

  “再拿猫举例吧”,林毅停顿了一下,“比如有一只两百斤的猫,可能过不了很窄的门,那它就要尽量规避掉这样的门,去更宽的、能让它过去的门。”


  找到舞台


  因为手的原因,他不能打篮球,因此中学时期跟大多数男生无法成为很亲近的朋友。所以,那时候的他常常会戴上耳机,进入自己的世界。他喜欢听《大笑江湖》,当时汕头电台的一档节目。“每次播之前,都有节目版头,有时候是主持人的独白,有时候是情景对话。”林毅说。当时他几乎能把所有版头都记下来。此外,他还听一些文艺类的节目,常常会拿个专门的本子写下一些美妙的句子。

  他还会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候不开心,记下来了我就知道每次心情不好的原因,以后怎么应对。”他说。直到现在,他也在持续记录自己,与自己谈话。

  这种淡淡的忧郁、对自己性格的追问、对人生舞台到底在哪的追问持续到大学。因为喜欢听广播,他选了新闻学专业,细分专业是广播电视学,又因为想离家近一些,他综合自己的成绩区间,最终来到了厦门大学。

  “在厦大,我不断成长和思考,我看到了各种闪闪发光的人,学习甚至模仿他们,又在一次次肯定里找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舞台。”林毅说。


林毅2-2.jpg


  大一时,他加入厦大广播电台,成为一名电台编辑——“写文稿,找播音同学来念我们的稿子,最后还要剪辑音频。”他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学长学姐,在这里,他开始认真地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说话不冷场。当时广播电台决定要设立一个宣传组,负责人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设立宣传组需要他去跟很多人打交道,交流想法并付诸实践。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擅长跟人交流。最开始很忐忑,跟别人聊想法,给别人发布任务之前,我都要先打好草稿,发过去给学长姐看,让他们帮我改一改表述。他们会很耐心教我怎么说更好。”林毅说。

  就这样,林毅跟一群年轻人一起“为爱发电”,共同把厦大广播电台的宣传组设置好,宣传的栏目分好。后来,在老师建议下,他把做的事情整理成报告,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创项目。

  “我感觉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变得更有趣了一些。”林毅说,“我还有了一些舒展的感觉,跟初中拘着的状态不一样了。”


  勇敢尝试


  在厦大,他还结交了许多挚友。他们志趣相投、可以漫无边际聊天一整晚。最近,他们相约要做一档播客节目,分享他们聊天时涌现的奇思妙想。

  除了在厦大广播电台慢慢找到自己,林毅还在很多次尝试中发现自己在文字方面的潜力。大二下学期,林毅参加了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发起的“天南地北厦大人”创作项目,采访优秀的厦大校友,写人物稿。“很忐忑,而且采访的是一个金融领域的大拿,我会害怕自己的问题不够好。”他说。

  采访在线上进行,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比较顺利。最后交稿,那位老师说:“其实你这个情况,能做到80分我觉得也是100分了,但是我看到的稿子,就是100分。”

  “我一直想要这种肯定,不是因为我的残障可怜我,而是因为我的作品本身被肯定。”林毅说。

  大三上《深度报道》课程,他关注到厦门的一些城中村拆迁的消息,于是撰写了特稿《记住泥窟:被连根拔起的“城市乡愁”》,最后这篇文章获得了学院主办的大学生返乡调查竞赛图文组一等奖。

  2021年,林毅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本校读研究生。2022年,他的本科毕业论文被本科时期的导师看中,邀请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去投投期刊,“要投就投最好的”。    

  “当时我想‘这怎么可能?研究生发一个刊物都那么难,我凭什么?’”林毅说。好在老师拉了他一把,在2022-2023年,他们不断深挖研究、修改论文、投期刊……

  2023年底,也就是他研二上学期,他与导师合作的论文《“拖更的鸽子”:平台内容生产劳动中的弹性关系——一项基于哔哩哔哩的探索性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上。这是新闻传播学科最有份量的学术期刊。

  他再次感到被认可。“这个东西是踏踏实实的。评审看不到我,看不到我身体的缺陷,只看到我的名字和作品,最后文章发表了。这是对我这个人本身的肯定。”

  他总是在证明自己其实跟大家“一样”。一样可以参加特定时长的高考,一样可以写出好的作品,一样可以做出好的研究。他做到了,也证明了。不过,在这个过程里,他还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总是在克服残障,但是也发现残障能给我带来一些好处。”

  比如,去采访的时候,很多采访对象对他都会放下戒备,很愿意跟他聊一聊。他也不再觉得内向是坏事,“找到自己的风格就好。”

  和本科导师合作完论文后,他曾收到导师的一本书,扉页上写“只要沿着河流走,就一定能找到大海。”我问他含义,他说大概意思就像《桃花源记》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老师应该是在鼓励我再继续走走,往学术这方面深耕一下。”林毅说,“但是我更想去做喜欢的工作。”

  他最近都在图书馆写研究生毕业论文,黑色书包里背着厚厚的“游戏本”电脑,“因为要剪辑视频,所以买了游戏本。”

  他每天早上九点来图书馆写论文,晚上差不多闭馆回去。“虽然不打算走学术这条路,我也会好好写这篇论文,达到自己心里的那个标准。”

  大学阶段,林毅剪过视频,写过新闻稿,发表过论文,但他总觉得自己“浅尝辄止”,不过,他相信,“生命如海,从容舒展,未来的某天,我一定会抵达那片宽阔的大海”。



荐稿人:xscclf 2025-04-12  执行编辑:xscclf 2025-04-12  责任编辑:lxl 2025-04-15

0
 

上一篇网络交友小心“甜蜜陷阱”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