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05-19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校关工委办公室 |
美学大师宗白华 |
《同济故事》文脉流长09 |
作者:王伯瑛
阅读次数:1301
|
在中国文坛上,宗白华以美学家和艺术鉴赏家知名,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在美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被誉为“学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在中国美学界, 人们习惯说“南宗北邓”,“南宗”就是宗白华,这是对他在美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在美学界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深厚的德语基础
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1914 年入同济大学德文班,1916 年入医科预科,1920 年赴德国留学。他从小就爱静思,有着浪漫的情怀,喜欢独自对着天上的白云编织少年特有的五彩梦想。春芽的萌动,小鸟的啁啾,秋叶的飘零,雪花的曼舞,都能引发他心灵的激荡。这也就是所谓的诗人气质。 同济大学是由德国人创办的学校,创办初期,担任教学任务的基本上是德籍教授,又传承了德意志民族严谨的风格,学校对学生的德语教育十分严格。 宗白华从 17 岁起,就进入同济大学接受正统的德语教育,几年下来有了扎实的德语基础,能够十分流畅地诵读德文版的文学艺术书籍。在这些书里,既有歌德式的浪漫情怀,又有康德式的深邃思辨,而正是这两方面把青年宗白华牢牢地吸引住了。在校期间,他是一个既刻苦认真又勤思善问的学生,是一个既情感浪漫又思辨严密的青年,深得老师的赞赏。正是五年的同济校园生活,严谨求实的同济学风,一丝不苟的同济德语教育,为宗白华后来从事美学事业并取得辉煌成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灼热的爱国情怀
宗白华有着灼热的爱国情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早在1918 年,他就与同济同学魏时珍等一起参加了由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在上海负责编辑该组织的刊物《少年中国》月刊,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在学会组织的学术谈话会上,宗白华先后做了“歌德与浮士德”和“略论康德唯心主义哲学大意”的演讲。“五四”运动时期,同济学生创办了《自觉周报》, 宣传民族精神。宗白华带头撰稿,他曾发表了一首题为《问祖国》的新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祖国!你这样灿烂明丽的河山 / 怎蒙了漫天无际的黑雾? / 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 / 怎坠入长梦不醒的迷途?”表达了同济学子关心民族命运的强烈的爱国忧思。 1919 年,他在上海编辑《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时,发现和培植了不少文坛新秀。郭沫若轰动文坛一时的大批“新诗”,就是经过他的手在《学灯》上发表的。郭沫若后来曾说过:“使我的创作欲爆发了的,我应该感谢一位朋友, 编辑《学灯》的宗白华先生。”宗白华又介绍郭沫若和田汉通信,从此三人结成文坛至交。
留学德国学习美学
在大量地阅读了哲学、文学的德文版原著后,宗白华做了深入的思考,他强烈地意识到,只有美学能使哲学和诗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在一个人身上统一起来,只有美学能兼顾自己对哲学和诗的同等的爱。为此,他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原有的从事医学事业的理想,全身心地投入美学研究中。 德国是世界上首先建立美学学科的国家,20 世纪初,德国的美学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宗白华于 1920 年 5 月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美学。宗白华在柏林大学的导师是著名的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德索(Dessoiz)。在德索的影响下,宗白华十分注重对保存在欧洲各大博物馆里的艺术珍品的欣赏。 美学研究成果卓著
宗白华 1925 年回国后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他实践了从德索教授那里学来的美学研究方法,注重“看”和“听”,参观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保留完好的古典建筑。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他开始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专题研究,对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园林建筑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发表了许多深刻、精到的见解。 宗白华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还翻译了温克尔曼、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罗丹等美学大师和艺术大师的很多论著,译著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等。 宗白华是一位有着深刻哲学思想的美学家,也是一位有着浪漫性情的诗人。爱国的热忱、诗人的气质、艺术的修养,融入了他的生命。 荐稿人:ffy 2021-05-19 执行编辑:lry 2021-05-19 责任编辑:lxl 2021-05-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