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8-06-16 【编辑录入:admini】 文章出处:转自《百名教授谈人生》p367-371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年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校友
作者:记者:王国栋  阅读次数:43971

——荣辱不惊 平凡之心

 

    记者:陈总您能先介绍您个人情况吗?
    陈新:好的。我是1953年同济大学桥梁专业毕业的。当年就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局一直到现在。1953年我就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基础设计工作,结束后,1959年调去参加南京长江第一桥基础设计工作到1969年结束。以后下放劳动两年。1972年又让我参加九江长江大桥,此后又参加了芜湖长江大江、钱塘江大桥等。现在参加南京长江第二桥的监理工作。此外,还监理过江阴长江大桥基础施工等。总之,我觉得自己机遇比较好,有这么多工程能让我参加。
    记者:听说您年轻时有点挫折?
    陈新:谈不上挫折,应该说是磨炼。我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到1960年摘了帽子。不过真正平反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戴着“右派”的帽子,总是有限制的,精神上总有些压抑,但我工作还不错。所以,1959年我还当“右派”时,就被派到南京,参加南京长江第一桥的基础设计工作。所以,我也很感谢当时领导给我那么一个工作机会。我这人不求什么,只求有工作就行。只要有工作,就愿意踏踏实实干。所以,我1953年大学毕业后表现一直不错。1955年在设计武汉长江大桥时,还成立了以我名字为部门的“陈新青年设计组”,我当时也荣获很多荣誉称号。
    记者:一般说,在那个年代当了“右派”,一部分人就沉沦下去了,一部分人仍一样颇有成就,您从当时很红火的“陈新青年设计组”带头人,突然成了右派,您是怎样想的?                     
    陈新:其实也没啥,我不论是当“右派”,还是当院士,我先是想把自己工作干好。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平凡,没啥写的,也没啥说的,你们约稿的事我早知道,我一开始就推辞了。还以为早没有我的事了。今天,您们从苏州赶来了,我想谈点我自己切身体会。首先,我觉得一个人要有点创业精神,要有开拓精神,当然我主要指在业务上。我这个人不喜欢做老的或重复新工作。就是同一件工作第二次做,一定要比第一次做得好、做得有新意。我思想在工作中创新、超越、反思。我的工作主要做大桥的水下基础。每一次设计,我都想超过以前水平,不能单纯重复。当然创新要有点风险,如果一点风险部没有怎能创新,怎能前进。对于创新,我认为要有两点。一是本人要有一定基础,一定业务水准,二是要善于吸取工作经验和成果。要虚心学习前人和同事工作中的经验,因为任何工作总不能脱离前人基础凭空而建楼房。                       
    其次是人要有点敬业精神,要埋头实干。如果不敬业,不踏踏实实肯定一事无成。我们看到周围有些人,工作总不安心,总觉得别人的工作容易出成绩,把工作不放在本职上而挑挑拣拣。中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敬业,踏踏实实工作,总能出成绩的。
    我这个人从不计较工作对我有什么利弊。只要是工作,总想方设法搞好。实际上,我一开始很长时间并不是搞桥梁主体设计,只是施工组织工作,但这些基础工作对我以后帮助很大。有些人,一会搞搞这,一会搞搞那,结果一事无成。我曾被下放工作两年, 我养过猪,种过菜,还当过一年半测量工,这些岗位上,我都兢兢业业,都觉没有白干。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这段时间,我自暴自弃,就可能消沉下去,你不做工作,怎能积累,怎能理解人生。有些人,受到挫折就不行了,这是心理调整不好。当然机遇是重要的,我认为一个人要有点成就最起码先做好自己工作。
    第三是要看淡名利。荣辱不惊,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不能把名和利看得太重。说真的,我对名利看得很轻,这不是客气话。比如“文革”后,开始评高级工程师,当时我觉得自己不够格,要“刷”也就“刷”自己,所以心态很平静,从没去托人说情。当然后来一评就就评上了,不过我觉得心里很不踏实。再如评设计大师、工程院院士头衔,我真觉得自己与院士水平差得太大,我没有想到是自己。实际上,我一点也没有去追求这些名利,结果恰恰又到自己头上来了,觉得很意外。
    我发现,我们周围一些人的失败,往往就出在过度追名逐利,有些人业务基础不错,工作也挺好,但就是喜欢名利这东西。其实一个人只要太看重名利,追求就一定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来。他会把功劳归自己,文章署名要在前面,有了名誉就伸手。这样你就不一定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一生追求名利,结果什么也没有。我真心没有去追求名利。结果给了这么多荣誉。
    记者:您讲的很有哲学味,一个人太渴望的东西,往往得不到。何况名利是身外之物,不过一般人都做不到。
    陈新:当然,这里也有个机遇。不过作为一个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我认为绝不能首先去想名啊利呀!要有点牺牲精神,人要想开点,不能斤斤计较。我从总工程师位置下来时,就告诉继任者,作为总工更要有牺牲精神,因为总工这个岗位是抓管理的,不能去过多抓项目抓个人成果。我这人自我评价有两个优点:一是带头反思自我,我很不喜欢和别人吵架。有了矛盾首先责问自己过错。二是对身外之物不去过多追求。我常说,不和外面比,仅在铁道部大桥局比我水平高的有的是,这不是谦虚。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自己总感工作做得不够,成绩也不大,我确实这样认为。我还在一次展览会上题字,就是工作做得不够,还需继续学习。
    记者:您能不能对青年大学生谈点人生感悟。
    陈新:现在大学生,比我们那时条件好得多,不论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都不错,知识面也较广。但我始终认为:在大学只能学到基础,但这基础很重要,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所作为。我认为大学生毕业,最起码要有两年把自己位置放低点,不能好高骛远。如果一毕业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盛气凌人,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这叫领导怎么安排工作呢。当然一开始工作并不一定是满意的工作,但大学毕业一开始工作也不是你以后永远的工作。所以,有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单位后不注意这些,怕吃苦,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肯定不行,领导和同事们肯定不会满意的。大
家就会想,大学刚毕业连这点工作都不干,将来怎能去挑重担,去主持重大科研。当然,挑一个好一点的工作环境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挑来挑去,要稳定,要一头扎下去,别的事情不要想得太多,我劝大学生应有这个思想准备。
    记者:最后,再打扰您点时间,您能谈谈个人生活吗?            
    陈新:我个人没啥,29岁才结婚,有两个孩子,妻子是苏州吴江盛泽的,家安在那里,我是无锡人,我从195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单身生活后,可以说一直到今天仍算单身生活,虽然有家,但因是野外工作,所以一直吃食堂饭,不过快结束啦。
    记者:看样子,不会结束的,因为院士是终身制,年纪大了还被聘为资深院士,因为要修大桥,肯定仍要请您把关、监理的,所以您还得在工地上。
    陈新:看起来得一辈子吃食堂了,不过食堂饭吃惯了,也挺香的嘛。

 

陈新:中国工程院院士,1932年1月出生,江苏无锡市人。桥梁工程专家。曾就读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1953年同济大学桥隧专业毕业。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工作至今。曾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设计院总工程师。
      1984年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国家工程设计大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5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曾任第七届湖北省人大代表,第八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桥梁设计工作,专长于桥梁总体及基础工程设计:参与了武汉长江大、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并对我国桥梁深水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创造的"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至今仍是桥梁深水基础所普遍采用的主要的形式。
      80年代任大桥设计院总工程师,参加技术管理工作,并先后主持了桂林雉山大桥、江苏扬中长江大桥、浙赣复线樟树赣江大桥及杭州钱塘江第二大桥的设计工作。杭州钱塘江第二大桥为公铁 两用大桥,以其在涌潮河段基础工程及上部结构采用长联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技术而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该桥为铁路大型桥梁采用连续体系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开了先河,并很快得到推广和发展。九江长江大桥设计施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六。曾发表过《钢钣桩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钱塘江第二大桥的总体设计》等文章。

荐稿人:170  2008-6-16    Cz:170  2008-6-16

0
 


下一篇在德国的博士后研究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