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4-1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4月14日第5版 |
立校为公画丹心 |
作者:吴启迪
阅读次数:25667
|
伏案教育事业数十载,或有抬头,眼前便闪过许许多多为此事业废寝忘食、无私奉献的前辈和同侪。伟大的事业,总是吸引仁人志士们热忱献身。与之一起奋斗,我引以为荣;与之相互鼓励,我心怀感激。这其中有一位长者,如此近距离地给予我支持与指引,真实地展现出他执著于教育事业的高山景行。他就是同济大学的老校长李国豪。 对李校长有深入了解,始于1991年的访德之行。那时我担任校长助理,跟着李国豪、高廷耀两位校长出访德国。一路上与李校长交谈良多,也隐约看到了他这一生的轨迹: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洪堡基金会、鲁尔大学……这一路行来,李校长追忆起他的求学经历,也回顾了同济大学的演进历史。由此引发了我对同济校史的进一步关注,并体味其中的文化底蕴:那些老的人物事件,那些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还有与德国的源远流长。 “文革”后恢复对德交往,不仅延续了同济大学与其他大学不一样的传统特色,而且在中国教育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也许因其海外游学经历,也许因其饱经社会变迁,也许因其对同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李校长在很多事情上想得比别人深远,看得比别人开阔。我在《我的大学工作》一书中也谈到,要了解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就要了解它由诞生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不单是着眼六十年或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几年。历史是根基,是本色,是推动学校向前的动力。 1995年2月我开始担任同济大学校长,在我就任校长的八年间,李国豪一直都是同济的名誉校长。我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设法推动学校进入“211工程”。其时李岚清副总理即将视察同济,我和王建云书记得知总理会造访李校长,就希望李校长能有所提及。李校长心系同济的发展,当仁不让。他在总理面前真诚而精辟的陈述,对同济大学列入“211”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年10月,国家教委与上海市宣布共建同济大学进入“211”。对此上海市提出一个前提条件:同济大学须合并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建材工业学院。消息一出,师生热议。在不同的意见面前,李校长给了我们领导班子有力的支持。 “胸襟应当开阔。”这位老同济人以其丰富的阅历和睿智的眼光如是鼓励我们,“你不用担心存在于一个时期的某些调整和磨合,要相信在同济这面旗帜下,一定可以把一所学校办好。” 寥寥数语不仅给了我们信心,也给我自己的办学思路以很大的启发。不单在“211工程”一事上,在其他学校事务上,我也常讨教于李校长。他看待事情总是站在同济的历史长廊上,宏观地、深远地提出指导性意见。他一边给我讲述院系调整前后的同济校情,一边又畅谈他心目中的同济是怎样的。 在李校长心目中,同济原本就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当年他踏入同济时,学校就设有德文、医学、机电、土木、机师等学科,故同一宿舍中,即有不同系科的室友。由此他也切身感受到综合性大学的气氛对于人才培养的好处。 医科是李校长一生的情结。他起初就想念医科;后来医科从同济中分割出去,他也魂牵梦绕盼望恢复这一传统学科。所以当与铁道大学的合并带来医学院时,他甚感欣慰,并不顾近88岁高龄,亲自去德国调研和“招兵买马”。那种心情,大概只有在峥嵘岁月里与同济相濡以沫的人才能体会到。 除此之外,李校长还跟我们强调,虽然同济以工科为主,但有些学科领域应未雨绸缪,赶紧重视起来,譬如理科、材料等学科。事实上,即便是全球一流的工科大学,理科都是非常强的(如麻省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高工)。因此我们设立了理学部,这样对学科发展形成一种激励和推动,给了它们更大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将同济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是李校长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非常明确,他深信这样的大学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他自己的亲身感受。 “立校为公”是李校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作为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两个一把手,一定要把管理学校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不要掺入私人的杂质。李校长为人高风亮节,治校犹如治身,以身作则激励后继者。这一点对学校的领导人来说十分重要,教育是为了利国利民,独不为利己。真的教育家,殚精竭虑办好一所学校,所希图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职工的发展,为了服务社会和贡献国家。教育是公益,只有目的纯粹,才会令它发展得更好。 1999年8月,我生病入院,之后有近半年时间无法正常工作。这时期李校长常来医院看望。因在重症监护,我们不能直接交流,李校长就给我写纸条,叮嘱好好休息,勿要挂念学校事务,盼早日康复云云。并且他身体力行,直接参与了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那一年的开学典礼,就是他作为校长致辞迎新。每每想到他对我工作上的帮助和生活中的关心,我都由衷感激。有一张珍贵的纸条我一直保留至今,上面李校长签名后面的时间精确到了分:“99,8,19,945”。这份建立在同济这一基石上的深情厚谊,永远也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后来我到了教育部工作,仍然记挂同济和李校长,并关注同济在“985工程”中的进展情况。最终,中央决定把同济大学列入“985”计划。我获知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致电李校长。我可以真切感受到在电话的那一端,李校长充满了欣慰喜悦之情。 于公事之外,李校长也颇多爱好。听说他早年就读时就参加了各种活动。在他任名誉校长期间,对学校的一些文娱活动依然兴趣浓厚,比如艺术节期间的音乐会,新年前夕的“新年舞会”,他都会偕夫人一同参加,活跃胜于年轻人。 对李校长的回忆断断续续,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古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李校长的一生,可谓之乎?又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如此长者的刻画,又岂是我一人能言尽。
推荐人:lry 2013-04-14 执行编辑:lry 2013-04-14 责任编辑:lxl 2013-04-1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