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9-1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4年9月19日第11版

同济校标诞生记
作者: * 章华明  阅读次数:14839

2

 

  2014年5月18日,在107周年校庆前夕,同济大学校标原设计者徐建华来到同济,捐赠了校标设计原稿、校标青铜纪念品以及校标原件三样珍藏品。

 

  徐建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同济校友、上海“圣匠坊”的主人。他于1978-1981年就读于同济建筑系美术师资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澳大利亚游学、工作,1993年重返同济,1996年再度离开同济创建“圣匠坊”,是集画家、设计师、匠人于一身的艺术工作者。同济校标正是他大学时代的设计作品。


  1981年,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徐建华正在搞毕业设计。一天,系领导来到教室,希望毕业班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为1982年即将到来的75周年校庆设计纪念章。

 

  和同学们一样,徐建华开始琢磨。从校名“同济”二字,徐建华很自然地想到了“同舟共济”。“同舟共济、自强不息”被视为“同济精神”,成为同济人经常使用的口号。怎么把主题变成具体的形象呢?这让徐建华很费思量。他想到了龙。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划龙舟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群众运动,又具有超越运动之外的精神意义,那么,前进的龙舟不仅可象征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更可表明同济人同舟共济、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决心。于是一群人奋力划龙舟的形象就记录在草图上了。


  可是,龙舟是很长的,划龙舟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到底要用几个人来表现呢?用写实的手法去表达,容易被误解为划船俱乐部的会标,显然不合适。徐建华想到汉语中有“三人为众”、“事不过三”的说法,“三”可代表多。而越是单纯、简洁的形象越能被大众接受并牢记。于是,徐建华决定采用三人奋力划龙舟的构图设计。


  纪念章必须具备佩戴的功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外轮廓造型设计。在尝试了许多不同的外轮廓设计后,他选择正圆构图,同时用龙舟造型串联了同济的缩写字母“TJU”,而三个倾斜着身体奋力划舟人所形成的斜直线则具有冲破圆廓的张力感。


  在构图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又是一个问题。徐建华希望这个设计方案上虽然只有三个人在划舟,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群人,所有的同济人都在奋力向前的集体力量,能在无声处听到深沉的划船号子,同时具有历史感……他想起了曾经上过的中国建筑史课,想到了秦砖汉瓦乃至汉代画像造型。汉代砖雕石刻所擅长的浅浅的装饰浮雕,生动细腻而又高度概括,能够用简洁的手法表达所要表现的形象与故事。能否在设计中吸纳、暗含汉代的建筑元素呢?


  经过一稿又一稿的修改,徐建华提交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与其他两位同学设计的作品一起被选中,刊登在1982年5月15日的《同济报》(第382期)上。1986年8月6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80周年校庆,同济召开校务会议,专门讨论校标等问题,徐建华的设计被认为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悠久的历史感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再次从众多备选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多方接受的基本图案。此后,经过学校组织的进一步艺术处理,1997年90周年校庆前夕,同济校标正式确定下来。从这个时候开始,同济正式诞生了代表同济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形象标志,被同济师生及广大校友广泛使用在各种场合。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4年9月19日第11版

 



  荐稿人:lry   2014-09-19    执行编辑:lry   2014-09-19    责任编辑:lxl  2014-09-21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1
 

上一篇立校为公画丹心
下一篇解放初期同济大学医、工、理学院的搬迁始末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