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4-12-14 【编辑录入:wls】 文章出处:新华网 |
大国院士丨让中国人喝上好水——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 |
作者:李由
阅读次数:273
|
此刻,你正在喝的或许就是长江水。十年前的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横跨1000多公里,护送一泓清水向北奔流。这项工程也被视为中国超级工程的“天花板”,论证半个世纪,建设用了十余载,开通这十年,南水北调为中国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新华访谈今天推出《大国院士》第一期,听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讲不同寻常的南水北调。 又“上天”又“入地”喝上长江水原来这么不容易 无论是对钮新强个人,还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史上,2002年都是重要的一年。在那年南水北调工程动工实施,钮新强担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负责人,对于全程参加工程建设。钮新强觉得既“荣幸”又“挑战”,因为需攻克四大难关,他们要给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给超大型渡槽定制“造槽机”,不仅让引水干渠“上天”飞越河流,还要“入地”穿越黄河。采用凌空飞架渡槽方案,还是开凿河底隧洞方案穿越黄河,在当时争议很大。钮新强回忆,“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得非常激烈,平时文雅的科学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河床下泥沙层深厚松软,在黄河底下打隧道就像是“在豆腐里做工程”。钮新强说,他们发明一个新的深度隧洞结构,相当于在黄河河道下修建两条“地下河”,通过两条穿黄隧洞,长江之水得以继续北上。 “远水”解“近渴”一条调水线让南北共饮长江水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输水干渠地跨豫冀京津四个省份,沿线有700多条河流,为保证水质,遇水就架桥,引水干渠全线实现“水上立交”,“即使走了1432公里,在北京、天津也能喝上没有受过污染的水。”根据之前的规划,南水北调解决黄淮海地区缺水问题,而现在“南水”已由补充水源变为主力水源。钮新强认为,中线工程输水安全将会面临新挑战,钮新强说“成为主力水源就意味着一年365天不能断水”。现在,南水北调的后续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将联通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引江补汉工程建成,每年可以增加20亿方的输水能力。”北方人现在喝的是“调和水”,展望不远的未来。钮新强说,“百分百喝‘南水’的目标可以实现”。 不仅让百姓“喝上水”更要“喝好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前,钮新强还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设计负责人,参与这两大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钮新强认为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也最自豪的两件事,从青丝到白发钮新强经历和见证着北方地区从“有水吃”向“吃好水”的转变,至于对“水被调去北方,南方会没水喝”的担忧,钮新强表示,“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量有9000多亿方,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总调水量是448亿方,调水比例很低。”“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完美的”。回顾以往,钮新强也道出了一些遗憾,但他始终期待着,随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渐建成,我国水资源分配格局将被重塑。在钮新强看来,“水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目标,还是让人民喝上好水。”今年62岁的他还想多做一点贡献,“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地区饮用水还以当地水为主”,钮新强希望未来能帮这里的人们喝上长江水。 荐稿人:wls 2024-12-14 执行编辑:wls 2024-12-14 责任编辑:lyh 2024-12-1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