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07-23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新闻晨报》2015年7月8日第A06版

同济大学的李庄岁月:科教报国
作者:晨报记者 林颖颖 通讯员 朱大章  阅读次数:13263

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培养出唐有祺、吴孟超等一大批骨干人才

 

同济大学学生在李庄镇禹王宫听报告

同济大学学生在李庄镇禹王宫听报告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炸毁了位于上海吴淞的同济大学校园。为了坚持办学,同济师生被迫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跋涉,历经数年,先后迁至上海市区、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后于1941年初到达四川南溪县的李庄镇(今属宜宾市翠屏区)。


  在李庄镇六年里,同济大学汇集了童第周、叶雪安、王之卓、夏坚白、王葆仁、唐哲等学术精英,为新中国培养出唐有祺、吴式枢、王守武、王守觉、吴孟超等一大批骨干人才。

  鼓励学生做“万人之医”

  1941年,生物学家童第周来到李庄,受聘为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他拿出所有积蓄,还把夫人的首饰当了,买下一台德国造的旧显微镜,开始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之后,取得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引起他的老朋友、时任英国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李约瑟的关注。李约瑟专程到李庄拜访童第周。


  童第周在李庄教生物学,鼓励学生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他曾对学生说“不要做一人之医,要做万人之医”。所谓一人之医,“就是(以)他人的方法行医”。所谓万人之医,“就是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许多人照你的方法治好病人,就能一人顶万人的作为了”。

  传播医学知识破除迷信

  1941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镇的祖师殿开设解剖课,中央研究院体质人类学所也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人体骨骼。有一次,李庄镇的泥瓦匠恰好遇上医学院的解剖实习课,他们看到一群人拿着解剖刀在人的尸体上划来划去,旁边还有一口大锅,吓得魂飞魄散。一时间,李庄镇上风传同济大学“吃人”,引起当地民众不满和恐惧。


  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等单位一同会商解决办法。会上,傅斯年等认为,此事过不在民众,只因地处偏僻,科教落后,民智不开所致。不如趁势办一次科普展览,消除当地民众疑虑。


  同济医学院和中央研究院办了一次为期7天的科普展览,公开展出了甲骨文、死尸和用于试验的骨骼,向居民介绍人体结构和基本的生理医学知识,改变了当地居民迷信思想。

  买来零件自装收音机

  李庄当时是四川南溪县下属的一个小镇,地方偏僻,消息闭塞。在这种情况下,同济大学青年广播新闻社应时而生,成为李庄的战时通讯社。


  1944年8月4日,同济大学青年广播新闻社成立。总务长魏华鹍为名誉社长,电机系主任黄席椿为名誉副社长,28岁的电机系助教张东一为社长,成员均为同济大学学生,共12人。新闻社的主要任务是收听国内外时局消息,及时记录并刻印成传单,散发到驻李庄各文教机构、老百姓手中。


  当时,收音机属于非常紧缺的物资。工学院电机系学生王守觉(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购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台收音机。1945年8月15日,正是王守觉从广播中第一个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随即将消息传遍整个李庄。


  抗战结束后,同济大学回迁上海。

 

 

 

荐稿人:ffy 2015-07-23  执行编辑:lxl 2015-07-23   责任编辑:xwf   2015-07-24

0
 

上一篇老人59年后领迟到毕业证
下一篇1937年12月坚守南京保卫战的同济校友——金诵盘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