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09-11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3年6月25日

同心共筑中国梦
作者:张雄;刘世军;杨洁勉;童世骏;杨俊一;潘世伟  阅读次数:6836

  编者按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会在市社联联合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理论研讨会。本市部分高校、市委党校、社科研究部门的理论工作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会议。本报摘取其中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梦的内涵、实现条件和特征

  

潘世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高扬旗帜。

  中国梦,虽然言辞精炼概括,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内涵之一是国家富强。近代以来,中国曾经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状况才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所有成绩只是国家富强迈出的重要一步。我们实现国家富强的任务繁重艰巨。中国梦及时而有力地展示了我们追求国家更加富强的伟大抱负。

  内涵之二是民族振兴。新中国的诞生,使我们的民族站立起来,赢得了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后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奋起直追,大大缩短了落后的差距。然而,我们知道,要使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达到发达水平,要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中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要使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增强,要使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度更加提高,我们必须作更大更持久的努力。中国梦强烈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立志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的坚定决心。

  内涵之三是人民幸福。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得以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崭新制度,亿万人民群众终于开始了争取自身幸福的历史性进军。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可是,要让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人民,拥有充分的就业、优质的教育、完善的保障、良好的医疗,要让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的富有,要让每个人拥有更充分的政治权利、文化权益、社会地位和法治环境,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生态文明,需要我们继续不懈地奋斗。中国梦生动地显示了人民福祉不断创造、积累的美好前景。

  中国梦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预期,这一伟大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努力创造多方面的条件。

  实现条件之一是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难探索和艰苦奋斗,发现和开辟了现代中国的变革之路、改造之路和发展之路。这条道路的前半段,就是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方式,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并且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条道路的后半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历史性变革。中国道路有着自己的原则性、独立性和必然性,在实践中已经体现出自己的合理性、优越性和成长性。展望未来,这条道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条件之二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梦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理想追求。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结晶,她必须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的注入和支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而深刻的实践,正在孕育和锤炼富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中国精神,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所综合而成的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中国精神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持久不衰的精神动力,也将成为中国梦的显著精神标识。

  实现条件之三是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必然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最大限度地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给予机会、创造条件和提供空间,就一定能汇聚力量,形成历史前进的合力。

  中国梦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新理念,是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新提炼,也是对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号召。中国梦显示了自己的新特征:

  特征之一是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执着追求,也是今天所有中国人的强烈愿望。中国梦完美地把历史夙愿与未来憧憬融为一体,把历史的连续性与未来的前瞻性联结起来,产生了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良好效应。

  特征之二是体现了民族整体与个人个体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既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个人的尊严、富裕、自由发展很好地融为一体,正确地揭示了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的关联性。

  特征之三是体现了思想的原则性与表达的生动性的有机统一。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创新、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坚定地排除引进复制其他道路、制度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这种历史的选择用中国梦的形式予以生动表达,既亲和通络,又易于传播,能够引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共鸣,迅速成为具有强烈超越性的国家共识、民族共识,激励着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迈上中国梦的寻梦之旅。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杨俊一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他关于“什么是中国梦”、“实现什么样的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回答和阐释,都为深度阐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思想指南。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何为复兴?就是再次站在世界之巅!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16世纪以前直至18世纪末,中华民族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中国的经济规模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不仅科技发明,令国人骄傲,即便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诸多第一。中国曾有过令世人尊敬的农耕文明。

  但这毕竟是,曾经的辉煌。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清廷政府梦碎天朝。从此,中国就失去了所谓“天下至尊”的地位,逐渐沦为现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结构中的亚洲部分。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争独立、求解放的道路。尽管国人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但无论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还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都未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过,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认清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道路决定命运。进入20世纪,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走向历史舞台,并以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从此,中国革命既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新中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开始真正独立自主地掌握住自己的命运——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经过90年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再现中华文明复兴的曙光。这条复兴之路的导航系统,经过几代人的理论创新和不断实践,也日臻完善,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要走“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然带来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我们一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也一定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已经超过5000美元,总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也日益接近两个100年现代化的梦想。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业现代化,已经达到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中期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社会现代化,在本世纪20年代将达到世界社会现代化的前期水平;人的现代化,通过进一步推动社会合理流动和有序整合,也接近现代化指标的初级结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看到现代化目标即将实现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无论从工业现代化的结构、社会现代化的结构,还是从人的现代化的社群结构来看,中国现代化的质量结构,虽总体趋势一致,但结构不平衡,指标不同步,个别要素有“短板”的现象还很突出,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要求,“五位一体”,和谐建设。

  总之,“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奋斗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懈的为之共同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

  

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发扬民族精神

 

童世骏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应该把那些根据时代精神而加以诠释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如务实的理想主义、辩证的理性主义、尚贤的民本主义、重情的团体主义和好学的世界主义,作为民族复兴的宝贵资源。

  “务实的理想主义”和“辩证的理性主义”涉及的是主体的行动,是人们做事情过程中的行动目的和行动手段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手段的目的再崇高也可能是一纸空文;缺乏正当目的的手段再先进也很可能南辕北辙。中华民族不把人间与天堂对立起来,也不把原则和规则割裂开来,而相信通过日常生活的世俗努力就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不朽境界,也重视普遍的天理人情要通过特定的礼俗规则而落实于具体场合和不同角色当中,这些思想传统都有助于现代社会中对行动目的和行动手段的关系问题的合理解决。

  “尚贤的民本主义”和“重情的团体主义”涉及的是行动的主体,是人与人之间的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华民族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古训,也有尊师重道、尊贤使能的美德。而中华民族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以家庭亲情作为起点展开出一种以人伦真情作为基础的共同体意识,对我们在今天思考如何形成一种既克服传统信仰冲突、又避免现代社会异化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的所谓“轴心时代”独树一帜,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又影响日甚,中国文化中的“好学的世界主义”传统因此显得特别重要。孔子把“有志于学”作为自己人生故事的最重要起点,他的学生们把“学而时习之”作为儒家最重要经典的第一条教训;以这种学习精神而非传教心态为基础的“天下”观念,为我们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与“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结合起来,把民族自豪感与全球责任感统一起来,为我们形成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的那种现代意识,为我们积极参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集体学习过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民族心理依据。

我们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五个特征当中,每一条都包括了既有内在张力也相互补充的两个因素;而中华精神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这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健全心理和辩证思维。李大钊曾经对“中华”之为“中”做过一个词语发挥:“中者,宅中位正之谓也。”与此类似地,我们也可以这么来理解“中国”之为“中”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当代哲学家冯契早年曾撰文讨论“智慧”,说“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与此类似,为了树立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中国观”,把这种“中国观”作为中国梦的核心,我们必须克服“以我观之”的“中央帝国”心理,而形成“以道观之”的“中道之国”意识;也必须对这里所说的“以道观之”之“道”做正确理解,它不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的“天道”,而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人道”,确切些说是中国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平等对话基础上形成的理解和共识,或者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的,“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习近平同志在访美期间也说,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也展现了光明的未来前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我们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民族传统进行提炼和提升:中国人民的寻梦之旅,只能是中华民族的进步之路。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梦与中国外交

 

杨洁勉

  

  中国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梦,也是体现时代特征和世界属性的梦。中国梦有三个层次,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和客观现实性。中国梦不仅是要富国强军,更重视人本性、集体性和民族性。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与辉煌,始终持续奋斗,坚持着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的背后,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探索与奋斗,也折射着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

  中国梦的提出和发展促进着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中国梦是非政治性话语,体现了我们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新境界,也是党指导发展对外关系的新要求:首先,拓展了外交的目标,要保障国家建设、民族振兴与人民福祉。其次,深化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贡献的宗旨。中国梦是通过自我完善,锻造国家建设模式,成为国际社会中具有实力、能力、耐力和自制力的典范。第三,完善了外交布局,发展党、国家、人民与不同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第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中国思想发展的继承与创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本”、“民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国外交承担着解读中国梦、营造环境实现中国梦、推介中国梦的责任。中国外交在推介中国梦的过程中,站在正义和道义的高度,掌握阐释中国梦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任何好梦都需要良好的空间,中国外交营造的和平、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保障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从与世界梦的关系上看,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折射世界发展多样性,世界各国也可从中国的发展中找到各自的促进或借鉴因素,从中国的包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反映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统一性,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中国梦本身是由无数个小梦组成,而世界梦更是如此。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中国梦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积极诉求,对政治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正义、文化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向往,是中国参与国际发展议程,推进全球性问题解决,维护国际和平稳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础保证。中国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还要走出“包容性发展”道路,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梦与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一样,正成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理念与目标,体现了中国要如何建设自身和世界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13亿人的中国梦,必须对人类文明有责任有贡献,以和平文明筑梦,靠自力更生圆梦,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的实现,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美好愿望和坚定意志,是以和平发展、科学发展为基本路径和基本方式。针对世界乱局,中国梦要发掘包容共生梦,塑造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东西方大融合,南北均衡发展;中国梦是敢于做亘古未有之梦,实现超越当前历史成就的伟大贡献。

  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国梦不排斥美国梦、印度梦、欧洲梦,中国鼓励其他国家实现各自梦想,中国不做脱离世界的狭隘民族梦。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中国梦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刘世军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极具创造性和感染力的新概念,现在,中国梦已经是海内外热议和关注的重要话题,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汇成了一股潮流和力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进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注入了新鲜活力。中国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新鲜活力,就在于中国梦是现阶段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光明前途的一种情感表达和理性概括,既浸透着历史的苦难与沧桑,又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与愿景。可以说,中国梦因为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显出其厚重,因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显出其魅力,正是这两点的结合,使得中国梦是一个可以通过苦干实干而实现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梦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梦是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土壤里的,是在近代100多年奋斗历程中不断锤炼而成的一种文明的新自觉。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以后,世界历史发生了大转折,世界文明的版图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奴役。但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就此屈服沉沦,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杰出代表,就此开始探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团结振兴、人民富裕幸福之道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把民族复兴的车轮向前推进。但是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从此,民族复兴的崭新征程开启了,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奋斗,使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观之,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中国梦,当然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正确理解这个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正确认识中国梦的重要历史前提。当然,更需要深刻把握的是,中国梦是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当今中国人的精神状况相联系的。因此,中国梦的时代特征十分鲜明,也是合乎人类的正义和理性要求的。首先,中国梦是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联系而不是相割裂的。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一个总体判断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在这个判断前提下,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概括,提出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世界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正是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使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豁然打开。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方针,中国人是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的时代主题下,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其次,中国梦是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爆发,使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的要求和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们要勇敢面对,并且顺流而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寻找利益交汇点,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梦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一切思想、观念、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出发。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脱离历史、脱离时代空谈梦想的民族,也必定是没有出息的民族。中国梦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和鲜明时代特征,必将会使我们时代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振,也必将激励每一个中国人把个人的梦想、家庭的梦想统一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作者为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

  

改革开放是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张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又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言而喻,他深刻表达了一个重要理念: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我以为,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既要自觉回眸百年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图式,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澄明。从古老的自然历史进化,到近现代疾风暴雨式的革命,再到直入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改革开放驱动。中国的历史进程被能动地压缩,中国人的自由解放乃至全面发展日趋显现。毫无疑问,只有回首百年沧桑历史巨变所贯通的社会进步历程,我们才可能深刻领悟“关键一招”的内涵和哲理。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诉求,当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束缚的时候,改革意味着上层建筑为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与变革,为先进生产力发展鸣锣开道,为构筑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提供必要的动力因,自觉地改革乃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因为改革开放拥有着世界历史的眼光,自觉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交融,融中国梦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坐标中,通过比对来激活发展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实践变革意识,从而消解民族发展的单一性、狭隘性和自我圆融性。中国梦是现代梦,它必然告别传统的实践模式和生存模式,创构新的现代化历史发展的逻辑。从世界历史进程看中国,才能找出民族发展的差距和落后之处,才能引发改革开放的紧迫性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拟定。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已愈来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济全球化决定了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的驱动;世界历史进程代表了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高度,一种趋势;把握了它,就会消除狭隘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自觉地加速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流动与融合,使得民族或国家的发展获得当代的时间意义以及世界的空间意义。

  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因为改革开放提倡“从中国看世界、更从世界看中国”,自觉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对接,注入中国梦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辩证发展的深刻内涵,因为中国梦不仅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实现中国梦必将进一步拓展世界人民通往理想彼岸的道路。

  总之,中国梦隐喻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实、总结过去、创新未来的发展蓝图。中国梦通过改革开放的进一步驱动,将把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变成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能动力量,变成当代中国人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实践力量,变成契合世界和谐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梦的个性魅力在于:通过还原人类发展的各种愿景,从而把中国梦的本质定义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模式,它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高原上,总结以往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破解了它们无法解决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问题,进而为构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创造必要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不仅用中国梦串联起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而且还用中国梦激活了最大化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统一的知行自觉。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荐稿人:xscclf 2013-09-11  执行编辑:xscclf 2013-09-11  责任编辑: tmy 2013-09-12

0
 

上一篇从科教兴国战略到科教强国
下一篇国力上升期需要精神成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