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01-19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01月19日07版

追忆朱志豪:他在上海母亲河上架桥追梦
作者:记者张奕 见习记者迟腾 上海市住建委  阅读次数:10739

  朱志豪(左一)在施工现场。


                 南浦大桥         杨浦大桥

 

  人去桥肃穆,浦江哭斯人。

  “朱指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指挥,每当困难时都予以鼓励。在悲痛之余,我只能想,朱指挥去天堂造桥了……”一位曾经与朱志豪共事过的建设者这样回忆道。

  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共十四大代表和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工处处长、上海市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朱志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16日12时08分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朱志豪长期负责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先后参与上钢三厂、上海科大、华东纺大、吴泾30万吨合成氨工程、游泳馆、七海宾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在世界级叠合梁斜拉桥方面功绩卓越,体现了“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风格、上海精神”。

  他的离去,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切缅怀。曾经与朱志豪共事过的建设者说,他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带领着上海的建设者在母亲河上“架桥追梦”,留下了一个个志存高远的梦、脚踏实地的梦、造福社会的梦、无怨无悔的梦……

 

  抓工程质量是出了名的“狠”

   

  负责过南浦、杨浦、徐浦、卢浦、东海等大桥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曾和朱志豪是亲密战友。林元培率领的设计团队,负责设计方案,把上海人多年的造桥梦画上图纸,而朱志豪率领的施工团队,则将造桥梦从图纸变为现实。

  “工程建设,最难把握的是施工质量与建设进度的关系。工程进度快慢,立竿见影,大家都看得到。而工程质量的优劣,往往肉眼不能辨明,需要留待历史检验。”林元培说,朱志豪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工程中既抓质量,又抓进度,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质量为先!朱志豪担纲施工的南浦、杨浦、徐浦大桥,历经多年使用,期间经受多次质量大检查,都没有问题,“这就是朱志豪的大功劳”。

  南浦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大跨径的叠合梁斜拉桥,施工团队能否准确执行设计意图,将梦想变为现实,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总指挥朱志豪身上。“他在工作中相当有魄力。”林元培说,大家常常为了工程方案争得面红耳赤,但一旦方案确定,朱志豪就说一不二地执行,确保了几座大桥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建设。

  朱志豪对工程质量的执着,也令曾经采访报道过他的新闻记者们印象深刻。1993年是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大丰收的一年,时任 《新民晚报》总编助理、现任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的孙洪康对杨浦大桥项目进行了半个月的深入采访,在他印象中,这位杨浦大桥的总指挥“语调平和”,但抓工程质量却是出了名的“狠”。

  孙洪康回忆,朱志豪在接受采访中反复强调“质量是大桥的生命”,并把这个横幅贴满整个工地,“他的这句话,给我的报道《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提供了点睛之笔!”朱志豪的“狠”还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苛刻”上,孙洪康说,他当时身体不好,做过胃癌手术,但在工地现场,没有人感觉到他是个病人,他完全是全身心地投入施工。

 

  科学施工不容许有冒险行为

 

  南浦大桥中体现出的“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风格、上海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建设时,现任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秦宝华还是工程领域的新人,在他眼里,朱志豪是个十分敬业的人。杨浦大桥施工期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经常能在现场看到总指挥,“他很忙,但施工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通知到他,他一定第一时间赶到。”

  建设前辈对质量、创新、科技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一个个工程中传承。秦宝华后来成为卢浦大桥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当年造南浦、杨浦大桥的时候,主要材料还要依靠进口,等到造卢浦大桥时,主桥3.5万吨钢结构全部实现国产化!”秦宝华说,科学施工,不容许冒险行为出现,对质量的苛求,是上海大桥建设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秦宝华认为,在黄浦江上修建大型桥梁是中国老一代桥梁建设者的梦想,而朱志豪是这个梦想的践行者,“老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桥梁事业”。

  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上海,朱志豪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和上海人心中的一个难圆的梦连在一起。这个梦,就是在黄浦江上架起长虹。

  从1989年到1998年,短短10年里,黄浦江上先后建起3座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像三条巨龙凌空而起。朱志豪的名字,也因为这三座大桥而深深刻在人们脑海里。

 

  用生命担保建好南浦大桥

 

  1989年初,时任上海市建委施工处处长,已经56岁的朱志豪从市领导手中接过南浦大桥建设总指挥的重任。朱志豪向市领导承诺:一定建设好南浦大桥,我用生命担保!

  南浦大桥主跨423米,居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为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桥建设管理方案,他和指挥部同志们一起,根据南浦大桥工程的特点,反复研究,深入讨论,终于确定了南浦大桥建设管理的总体方案。首先在选择参与南浦大桥建设的科研、施工、材料、设备加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时,实行全面公开招标,从中选择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施工企业。

  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朱志豪,想在大桥建设中揽点活,推销点建筑材料,甚至有人承诺将以巨额“回扣”拉拢朱志豪,他一概回绝。“有本事的,大桥招标会上见!”

  在南浦大桥建设期间,他总是身先士卒,每天深入工地现场。工地上常能见到头戴安全帽的总指挥朱志豪,工人们都认识这位个子不高,却极有威信的总指挥,大家都尊敬他、佩服他。因为,他了解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任何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在病床上指挥大桥建设

 

  1989年9月,正当南浦大桥工程进入施工高峰时,朱志豪积劳成疾胃病发作,经检查确诊为胃癌,急需手术。在医院里,朱志豪依然心挂大桥,在病床上继续指挥大桥建设。

  住院期间,朱志豪的病房成了办公室,他要求指挥部每周送一次文件,医生护士常见他一手吊着输液,一手握笔批阅文件或拿着电话听筒听取工作汇报。为了早日返回工地,他向医生提出加大药物剂量,缩短疗程,宁愿忍受药物的剧烈反应也要把宝贵时间和精力用于大桥建设。手术后一个月,刚做完第一次化疗,朱志豪就瞒着医生冒着寒风来到大桥工地,支撑着病体登上40多米高的主塔检查工程质量。

  当时很多人认为,朱志豪从此将退出南浦大桥工程建设。让人料想不到的是,经过治疗,胃已切除三分之二的朱志豪重新出现在南浦大桥的工地上。“我这条命,跟黄浦江大桥连在一起,大桥没造好,我的梦没有实现,上帝还不收留我呢。”他跟指挥部的同志们开玩笑说。

  1990年,南浦大桥尚未竣工,杨浦大桥方案已通过论证。谁来做杨浦大桥的总指挥?

  朱志豪当时将近60岁了,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因为,他的生命和生活已离不开大桥建设工地。

 

  通过建设竞赛创造奇迹

 

  “我们要以比造南浦大桥更短的时间,把杨浦大桥拿下来!”当朱志豪在杨浦大桥指挥部那简陋的会议室里说这句话时,很多人表示怀疑。

  南浦大桥主塔的建造速度,在当时被人称为奇迹。造杨浦大桥,基本上还是同一批施工队伍。如何提高速度和工效?朱志豪制订了一个计划。这计划,就是通过竞赛创造奇迹。

  当年,南浦大桥主塔施工用时18个月,而比南浦大桥主塔工程量超出70%的杨浦大桥主塔,只用了13个月就保质保量地造起来了。

  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建成后,黄浦江上第三座大桥——徐浦大桥又将建造。此时,市领导决定成立一个以造桥为主的专业公司承担徐浦大桥的总承包建设任务。1993年7月,年过六旬的朱志豪担任上海远东国际桥梁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承担徐浦大桥建设总承包。

  徐浦大桥主跨590米,桥梁结构形式与杨浦大桥相似,这对朱志豪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作为一个企业董事长,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以最经济的造价、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建好徐浦大桥。

  两年半后,徐浦大桥建成。朱志豪严控大桥造价,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



荐稿人:xscclf 2017-01-19  执行编辑:zjy 2017-01-19  责任编辑:tmy 2017-01-20

0
 

上一篇慈母情怀 惠泽四方
下一篇朱德: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楷模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