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9-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7年09月17日第5版 |
渔家女孩变身气象女神 |
从渔家女孩变身“气象女神” |
作者:宋宁华
阅读次数:6695
|
人物小传 沈其艳, 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曾先后被评为“党员先锋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并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气象局“地面气象测报百班无错情”等荣誉。
上海海洋气象台洋山港气象站——上海最东面的气象站,从位于一座小山之上的气象站望去,尽览东海之上的波澜壮阔,看遍海天一色的云卷云舒。
风景美则美矣,但在这里工作却仿佛在一个“假上海”。恶劣的生活条件不说,一天至少3次的观测“雷打”也不能动,碰上台风暴雨等天气更是启动24小时全天候观测模式。
从一名渔家女,到对海洋天气了如指掌的“气象女神”,沈其艳在这里栉风沐雨近20载,度过了最好的青春年华,而她说:“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只有热爱,才会坚持。”
误打误撞 进入气象行业
洋山港气象站位于一座80米左右高的小山,山不算高,但上下走一趟,年轻人也要气喘吁吁。高高瘦瘦的沈其艳看上去有些纤弱,却笑着说,“现在的路已比过去好多了。”
她回忆,2014年站点改造翻修以前,根本没有现在的水泥阶梯。小洋山旧称“羊山”,以岛上多羊而得名,现在还有人在山上养羊。气象员们上下山的路,都是人走多了踩出来的,跟羊肠小道并没什么区别。天黑了上下山提心吊胆,不用说碰上大风大雨、烈日严寒了。就是这样的山路,沈其艳一走就是十多年。
说起进气象站工作,沈其艳说,“纯属误打误撞”。1997年,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的筹建和论证,上海气象局气象研究所在小洋山岛上建了一个气象站,用于观测记录温度、湿度、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这个渔家姑娘当年才20岁,放暑假一有空就喜欢去气象哨玩。“百叶箱里面,温度、湿度计等仪器设备我从来没见过,觉得好奇,就经常跑去看。”老气象员看着她好学,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这个女孩子认真心细,是跟气象打交道的“好苗子”。恰逢气象局也有意在当地挑选年轻人做气象观测员,老气象员就问她:“你愿意来这里工作吗?”沈其艳马上同意了,被破例招进气象站工作。
“天打雷劈” 不能错过观测
虽然沈其艳是一名渔家女孩,但进入气象站工作后,这里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方式的不易还是让她适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在小洋山岛上,碰上大雾、台风、寒潮等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但设备没有自动化以前,到了时间点该上去观测记录数据,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上去。刮台风的时候还需要每小时一次的加密观测,两个人就要用绳子绑在一起去。”沈其艳说。
不过最让她害怕的还是打雷。夏天多雷暴天气,有一次她上观测点去记录数据,一个滚地雷就打在她脚后跟。她回头一看,后面的石头被雷打得焦黑,让她至今想起来仍然后怕。
沈其艳的害怕,一是被雷吓得不轻,二就是担心观测设备。她说:“数据不能正常传输,就好像要了我的命。”至今,即使是睡在家里的床上,她也容易突然惊醒,一下分不清自己身处哪里,有没有错过观测时间。床头永远准备着两个闹钟,生怕耽误了观测的时间。20年来,她做到了“百班无错情”。
坚守20载 看遍风云变幻
在洋山港气象站工作,恍如“与世隔绝”,因为这儿只见山不见人,最近的生活区和气象站“隔海相望”。
“你想过离开吗?”记者问。沈其艳坦言,“我也曾经想过放弃。”但能让她安心坚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人无怨无悔的支持。“我是一名渔家女,家里几代人都是渔民。我的太爷爷、外公、爷爷都是海难去世的。家人们时常悲伤念叨,如果那时候有现在的精细化天气预报该有多好……”所以,这份工作与其说是一份职业,不如说承载了几代人的期望,更是造福后人的福祉。
在气象站,记者见到了沈其艳的丈夫费燕军,长得高高大大,一身黝黑的皮肤。他原本在港区工作,因为担心妻子值班害怕,便经常上山相陪,运送“物资”上山;家里的“买汏烧”事情,也是他一手包办。
2010年,上海海洋气象台招聘海上作业的浮标维修员,因为费燕军也是当地人,对海况熟悉,经面试成为海上气象浮标设备的维修员,和妻子一起成为孤岛上的“守望者”。
“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这是沈其艳常说的话,也是她在东海之滨20载看遍风云变幻的动力之源。
荐稿人:xscclf 2017-09-22 执行编辑:xscclf 2017-09-22 责任编辑:xwf 2017-09-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