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和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同事战友们紧紧相拥 2020年4月15日中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会议室坐了一屋子人,鲜红的党旗挂在墙上很醒目。“我来了,我来了。”随着熟悉的声音,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科主任张文宏赶来欢迎阔别近两个月的同事、学生。 14日,华山医院最后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员结束隔离观察,意味着此次华山医院派到武汉的273名医护全部真正“回家了”,其中就包括13名华山医院感染科医护人员。 有种争先恐后叫“华山感染” “我当时也请战了,但没批准我去(武汉)……你们去的人都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科室都是共产党员先上,不是共产党员的也一起上。”张文宏的开场白,仍是一如既往、带着鲜明的“张式风格”,没几句就能引来在座者的笑声。 就在结束武汉抗疫工作返沪前,一张照片曾在华山医院内部“刷屏”,照片上有六个人——孙峰、徐斌、张继明、陈澍、陈轶坚、毛日成,他们正是“华山感染”驰援武汉的六名医生。奋战在武汉不同的医院,直到归期定下,六个人第一次在武汉见上了。 这其中,华山医院感染科青年医生孙峰与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随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2月5日出征,奔赴武昌方舱医院,张继明任方舱医疗队队长。在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关舱”后,他俩转战华山医院另一支医疗队所在的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与华山医院感染科陈澍教授、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副教授“会师”。 “如今,大家都知道华山感染是‘党员先上’,其实,我们不止‘党员先上’,还有人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上了。”张文宏说的“这个人”,是华山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毛日成,他最早跟随张文宏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从事抗击疫情工作,在公卫中心刚结束隔离观察后,就随队去了武汉同济光谷院区ICU。14日,他结束了疫情以来的第二次隔离观察,眼下,他可能再赴公卫中心。 张文宏回忆送同事出征的场景,历历在目,用他的话说,几度“强行忍住泪水”。此外,还有没去成武汉的学生跟他“吐槽”:“张老师,我就洗了一个澡,没接到您电话,这个机会就没了!” 忆武汉:对每条生命都尽了全力 从武汉归来的张继明在昨天的会议上吐露心声:“终于睡了一个好觉,理了发,把不少新冒出来的白头发剪掉了。”而旁人说,张继明从武汉归来后明显瘦了。 “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第一次见到陈澍时差点没认出。他有点不像医生,身上的防护衣物都是东拼西凑的。因为要抢救病人,顾不上这么多了。”张继明说,在武汉战“疫”的这段日子,谈不上经历很多生死,却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的伟大。其实,面对未知病毒,他也害怕,也胆怯,“很多人问我,最大的危险是什么。其实,最大的危险就是不知危险在哪儿。可是,我们是感染科医生,必须冲在前头,还得保证自己不被感染。” 寥寥几句的分享,足以让人感受武汉当时的紧张气氛。驰援武汉的华山医院东院感染科护士长李瑞燕,带领的是一群护士姐妹,其中年纪最小的两名护士1997年出生。“担心也是有的,但总感觉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比如,我们的陈澍老师就是一名‘高个头’。” “高个头”陈澍,此行武汉的唯一任务就是院感控制。他不辱使命,实现了“华山战队无一人感染”的成绩。谈及武汉战“疫”,陈澍说得很克制:“救活多少人不知道,但可以说的是,我们对每条生命都尽全力了,哪怕是逝者,在生命最后阶段,也一定是带着关心与温暖离开的。” 超级学科背后的“硬核”党支部,每次都冲在最前头 张文宏说,他特别佩服这次在武汉战“疫”的年轻人,“20出头的年纪,说冲就冲上去了,很勇敢。” 说到此处,张继明悄悄告诉大家,在武汉期间,孙峰医生曾两次昏倒,但一直坚持工作。 1988年出生的孙峰师从张文宏,自今年1月底起就投身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救治工作。2月初,作为疫情防控最需要的专业人员,又是年轻的中共党员,他没有丝毫犹豫,于2月4日出征武汉。 “新冠疫情来袭,作为感染科医生,对病毒理解是最客观的,不会过度恐惧。”谈及在武汉抗击疫情,孙峰说了八个字概括:学科使命,责无旁贷。 经历过抗击“非典”、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徐斌教授说得更为形象:“疾病面前,相信没有一个医生会退缩,就像消防员看到火灾不是逃跑,而是冲在第一线。” “华山感染”的凝聚力在哪,为何能“粘”住这么多优秀的医生?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伍蓉直言,党支部“硬核”是重要因素。从戴自英、翁心华到张文宏,“华山感染”三代人不仅实现了专业知识的传承,也完成了文化的传承。学科的文化交叠着华山医院作为红十字医院的“红十字文化”——人道、博爱、奉献,让“华山感染”在每次重大事件里总是冲在前头。
荐稿人:ffy 2020-04-16 执行编辑:ffy 2020-04-16 责任编辑:xwf
2020-04-16 |